清明前,请假回了一趟河南老家。
回时,照例是母亲的各种食品硬塞。
她知道儿媳妇爱吃她积攒的柴鸡蛋,竟一下子装了一满箱,还有一袋子她昨晚连夜煮熟的红皮的白皮的咸鸡蛋。
装箱的衬格是我们从商场购买鸡蛋时常见的那种大草纸衬格。老娘亲养的十多只鸡,下的蛋都吃不完,不可能再去商场买鸡蛋。老娘说,这些放鸡蛋的格子,都是春节期间,他们(指亲戚们)送来的。恁爹俺俩,鸡蛋吃得够够的,也吃不完,只好腌了那么多。你正好把自家产的带回去给她吃,这些熟的你路上吃。
我说,留下俺爹您俩吃的,其他的就拿集市上卖去,这是正宗柴鸡蛋,肯定有人买。
老娘说,别提了。上次我把攒下来的一箱子鸡蛋拿到小成(开门面商店的村民)那儿,结果他只按五毛钱一个给我。他卖给人家的两格鸡蛋78,一个划1块多,挣得也太狠了。从那以后我宁可扔了也不放他那儿了。
我想说,您自己拿集市上卖,肯定不会是这个价。放在人家商店代销,人家肯定要扒一层的。但我知道这不现实,终于没有说出口。且不说母亲已经七十多岁,根本没做过生意,即使去,她也熬不起那功夫。
这就出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矛盾:一边是城里人对柴鸡蛋的旺盛需求,一边却是农户生产的柴鸡蛋运不出去,到不了消费者手里。
按说,现在信息发达,交通便利,各种商品销售渠道畅通,不应该出现农户生产的剩余产品卖不出去的情况。但这样的事情就在眼皮子底下发生了。
我想,还是中间流通环节出了问题。谁来承担农户自产剩余产品的收购代销工作,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如果就象我老娘亲那样,把自家用不完的鸡蛋放在私人商店代销,那明显是白给人家送钱的。自己也觉得亏,影响生产积极性。自己去销售,一则没那精力,二则也不划算。
如果有专门机构——比如生产合作社,统一收购这些农户生产的剩余产品,不以营利为目的或者只保持微利状态,打通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流通环节,这对增加农民收入,应该有帮助。
然而,对于大规模的私人养殖场来说,这未必是好事儿。当质优价廉的柴鸡蛋摆在消费者面前时,他们谁还愿意买那些饲料堆出来的鸡场生产的鸡蛋呢?
乡村振兴的口号,已经喊了许多年,但乡村的荒凉和衰败依然:人口减少,人才匮乏,资源短缺,前途迷茫。
我真心的希望我们的各级政府,能把乡村振兴的战略决策一步步落实,一步步走稳。而乡村振兴的标志,除了俺爹娘他们目前所满足的这也吃不完那也用不了的丰富物质生活外,还应该包括人口增加,充满活力,城乡一体,前途光明的场景。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合作化,而不是私有化,是保障农民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
一家之言,欢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