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发了一个关于提前学的视频,又炸出来一堆考不上本科的货来喷我:
还有个大聪明说,你拿唐xx举例子,不正好说明了重复学有用?你看他成绩一直在上升啊!
我不知道这个大聪明到底识不识数?我们来看一下唐xx的历年高考成绩:2009年至今,唐尚珺一共参加了16次高考:2009年,372分;2010年,405分;2011年,475分;2012年,505分;2013年,530分;2014年,573分;2015年,587分;2016年,625分;2017年,570分;2018年,619分;2019年,646分;2020年,619分;2021年,591分;2022年,597分;2023年,594分;2024年,601分。
就算综合每年难度的差异,我们还是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唐某的成绩先是上升,然后在2019年到达顶点后开始下降,特别是最近四年的成绩相对稳定。所以,这就是大聪明所谓的一直上升?
很简单的道理,唐xx的资质肯定不能算高,那么比唐xx资质高的肯定也有高复的。按照聪明哥的理论,清北难道不应该没有应届生么?或者至少往届生占大多数才对啊,可现实情况呢?
一直以来,我都说高考从某种意义上就是熟练度的比拼。除去10%的难题,剩下的理论上中等以上的学生都有可能做出来——当然,仅限于理论上,因为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有可能做到,而这个大量意味着挤占其他科目的复习时间。
高考比拼的是综合,你为了数学一门课要放弃那么多门其他的课程么?显然没人会这么做。所以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哪个不是在极限状态下学数学?你要是数学多学几遍,是不是意味着其他课的时间被压缩?数学上你可能提高了十分,但是总分下去四十分,这个账不难算吧?
唐xx从2009年开始高考,到2019年到达顶峰,这一年他也被重庆大学所录取。十年,加上高中三年,他用十三年的时间才达到别人三年的效果,而且从他第一次的高考成绩看,别说普娃了,连渣娃都算不上。
假设你娃资质比唐某某高一些,你的预期也是重庆大学,如果按照唐某的复习强度,你娃可能有个7,8年就能考上。你当然希望娃是以应届生的身份进入大学,所以就必须要在三年的时间内完成7,8年的工作量。但凡读过高中的都知道,那三年有多累,现在还要两倍以上的强度?你确信娃扛得住?
再说了,就唐某某这么个复习法,后来不照样开始走下坡路?你就能精准地预判孩子的拐点在哪里么?
唐某某的做法,无异于当今NBA的詹姆斯,只要我熬得久,就是总分第一。就好像一部跑了二十年的出租车面对乔丹这样的法拉利说我公里数比你多一样可笑。我尊重你喜欢詹姆斯,我也请你尊重我不喜欢詹姆斯,如果你因为詹姆斯取关了我,相信你的娃以后也考不上什么好学校,因为一个会因为篮球明星而放弃优秀数学教育资源的人生不出什么聪明的娃。
所以如果是普娃,提前多学几遍就会影响其他课程;门门兼顾那就要高复,你自己看着办吧。
当然要是你家娃初中毕业就不打算读高中了,那你爱咋地咋地吧,反正初中毕业这事,狗要是有学籍都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