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低值可回收物“涅槃”之路

引言

在现代社会,垃圾处理问题日益严峻,如何有效分类和利用废弃物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作为中国环保先锋城市之一,厦门在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方面走在了前列。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厦门在低值可回收物处理方面的创新举措,揭示这一“放错位置的资源”如何实现华丽转身,走上“涅槃”之路。

垃圾分类的厦门模式

智能环保垃圾屋:便捷投放新体验

2024年8月13日,记者在厦门市湖里区金安社区的一处智能环保垃圾屋前,亲身体验了垃圾无接触投放的便捷。这种智能垃圾屋不仅提高了居民投放垃圾的便捷性,还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了垃圾的精准分类。

四色分类法:明确去向,高效转运

在厦门,垃圾分类按照其他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分为四类,分别对应黄色、绿色、蓝色和红色的垃圾桶。在转运过程中,也按照相应颜色的垃圾车,实现分类直运。其他垃圾被运往垃圾焚烧厂,厨余垃圾送往厨余垃圾处理厂,有害垃圾被运到危废处理厂,而可回收物则被送到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

低值可回收物的挑战与突破

低值可回收物的困境

可回收物分为高值和低值两类。高值可回收物如废纸、废塑料瓶等,市场行为能解决其回收问题。然而,低值可回收物如餐盒、塑料杯、牛奶盒等,因其经济价值低、产生来源分散、回收利用较难,成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最大短板。过去,这些低值可回收物通常通过焚烧等方式处理,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

厦门通过建设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打通了垃圾源头分类与末端利用的堵点,探索出上下游有效衔接、垃圾分类收运与资源利用有效协调的低值可回收物处理模式。

分拣中心的运作奥秘

自动化流水线:高效分拣

透过分拣中心二楼巨大的玻璃窗向生产车间望去,蓝色传送带串联起的流水线正有序作业。进场的物料经过消杀处理后,被自动输送到机器预处理区。这里的自动化设备能够高效分拣各种低值可回收物,确保每一件废弃物都能得到合理利用。

数据化管理:精准追踪

分拣中心采用数据化管理,每一批次的低值可回收物都有详细的记录,从进场到分拣、打包、再利用,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了精准追踪。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为后续的资源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成效显著:环保与经济双赢

减排与节约:显著的环保效果

自2022年底投产以来,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已累计回收处理低值可回收物24735吨,助力减排4.1万吨二氧化碳,节约2.5万吨石油。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厦门在低值可回收物处理方面的显著成效。

三位一体模式:政府、企业、居民共同参与

厦门探索出的“政府企业居民”的三位一体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模式,有效推动了垃圾资源化利用。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企业负责技术和运营,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机制。

厦门经验:可复制、可推广

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双料俱佳

目前,厦门已实现了四类生活垃圾的“公交化”直运,建立了从源头到终端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全链条处理模式,实现了垃圾分类全覆盖。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均超过98%,准确率达85%,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1%,取得了显著的环保效果。

绿色生活:从理念到行动

厦门的垃圾分类和低值可回收物处理模式,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环境质量,还增强了居民的环保意识。绿色生活从理念到行动,厦门的经验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结语

厦门在低值可回收物处理方面的创新实践,充分展示了这座城市在环保领域的决心和智慧。通过科学分类、高效分拣、资源再利用,厦门成功将低值可回收物变废为宝,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涅槃”之路。未来,期待更多城市借鉴厦门经验,共同推动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事业的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了解了厦门在低值可回收物处理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成效,还深刻体会到了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的重要性。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共同守护我们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