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逐质入海流 更扬云帆立潮头——厦门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一线观察
引言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背景下,厦门市紧抓海洋这一战略要地,出台了《厦门经济特区海洋经济促进规定》,全力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加快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中国商报记者深入一线,观察到厦门在海洋新质生产力方面的显著进展,通过新材料、生物技术、数字技术等交叉融合,实现了海洋科技的革命性突破、海洋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海洋产业的深度转型。
海洋科技革命性突破:高端装备与未来产业
厦门涉海企业在海洋科技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空心玻璃微珠浮力材料为例,这一创新材料不仅轻质高强,还具备优异的浮力性能,广泛应用于深海探测和海洋工程领域。7500车LNG双燃料汽车滚装船的研制成功,更是标志着厦门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些突破不仅提升了厦门海洋产业的竞争力,也为全球海洋科技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空心玻璃微珠浮力材料
空心玻璃微珠是一种新型轻质材料,具有密度低、强度高、耐高温等优点。厦门中科海锐(厦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创新,成功研发出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解决了深海探测设备浮力材料的关键技术问题,为载人潜水器等深海装备提供了有力支撑。
7500车LNG双燃料汽车滚装船
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7500车LNG双燃料汽车滚装船,采用先进的LNG动力系统,不仅环保节能,还大幅提升了运输效率。这一创新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也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广泛赞誉。
海洋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政产学研金用体系
厦门在海洋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构建“政产学研金用”体系,厦门成功整合了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多方资源,形成了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
政府引导与政策支持
厦门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海洋科技创新。通过设立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提供税收优惠等措施,政府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产学研深度融合
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与涉海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厦门蓝湾科技有限公司与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合作,利用海洋生物技术将虾蟹壳转化为高价值氨糖,成功研发出首个氨糖药品原料并上市。
金融支持与资本运作
厦门金融机构积极为海洋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推动海洋科技成果的商业化。通过设立海洋产业投资基金、开展股权融资等方式,金融资本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海洋产业深度转型:新业态与新动能
在海洋产业的深度转型方面,厦门积极探索新业态,培育新动能。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企业利用合成生物技术、AI技术和智能设备技术等,推动产业升级。
海洋生物医药
厦门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创新研发的海洋生态浮标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国产替代进口,为海洋环境的监测和保护提供了有力工具。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陈铭教授团队研制出的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快速止血复合海绵材料,在不可控出血的快速救治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海洋新材料
厦门企业在海洋新材料领域也实现了重大突破。通过研发新型海洋防护材料、海洋工程材料等,厦门为海洋工程和海洋装备的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结语
厦门在海洋新质生产力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展现了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助力海洋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未来,厦门将继续扬帆起航,立在潮头,推动海洋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通过本文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看到了厦门在海洋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具体举措和显著成效,也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希望这篇文章能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激发更多人对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