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大力财经

引言:扫码背后的“幸运陷阱”,手机抽奖背后的消费套路,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2025年3月15日晚,北京某写字楼的白领王女士在停车场扫码支付10元停车费时,页面突然弹出“恭喜抽中19.9元视频会员”的弹窗。她下意识点击确认,次月发现银行卡被扣费19.9元。这并非个例,全国每天有数百万人在开发票、拆快递甚至缴费时,被“幸运大转盘”砸中,却不知自己正踏入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

央视3·15晚会揭开的这场“全民抽奖”狂欢背后,是日均20亿元的灰色产业链,更是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捕猎。

01 “200元话费券”的连环套:温水煮青蛙的收割术

在电子发票平台“诺诺网”提交信息后,页面自动跳转至金光闪闪的大转盘。3·15记者点击抽奖,系统立即显示“恭喜抽中200元话费券”。然而,所谓的“话费券”实为30张小额满减券——充200元减10元的券10张,充100元减5元的券20张。要用完这些券,需累计充值4000元话费,且分15个月才能生效。

“这相当于用5%的折扣率,套牢用户15个月。”兑捷网络科技负责人在暗访中透露,他们通过“中奖”字眼制造即时快感,用“话费补贴”的幌子降低心理防线。数据显示,该业务投入100万元广告,当天即可回收150万元,利润率高达50%。更精明的是,商家赌定多数用户会在一两个月后遗忘或因操作复杂放弃使用,最终成为“沉默用户”。

这种套路在生活场景中无孔不入。杭州某停车场的扫码支付页面上,“5元停车券待兑换”的按钮被刻意放大,而真正的缴费按钮被缩至角落。“我们测算过,匆忙中78%的用户会误点优惠券入口。”兑捷科技负责人坦言,一旦用户点击,页面立即跳转至抽奖环节,默认勾选“自动续费”协议。

02 自动续费的“温柔陷阱”:凌晨扣款的心理战

“首月1分钱,次月19.9元”的会员福利,看似是天上掉馅饼,实则是精心设计的扣费陷阱。用户在领取页面下方,会看到一行小字:“勾选即同意《自动续费服务协议》”。多数人因小额优惠放松警惕,却不知已授权商家每月从账户扣款。

“我们选择在凌晨2点扣费。”兑捷科技负责人向记者展示扣款时间表,“此时用户手机处于休眠状态,扣费短信会被海量推送淹没。”即便有用户发现扣款,取消订阅也需经历“关注公众号-查找订单-点击退订”等7个步骤。数据显示,仅有12%的用户会完成退订,其余88%的沉默用户成为商家的稳定收入来源。

这种模式被复制到白酒推广中。两箱成本仅63元的白酒,被包装成“价值4700元”的礼品,以398元货到付款形式销售。“签收率超过60%,复购率达25%。”某白酒厂商负责人透露,签收用户会被纳入二次营销名单,客服通过“限时优惠”“限量收藏”等话术诱导复购,形成闭环收割。

03 百亿产业链的“合规”伪装:空壳公司与法律擦边球

这场收割游戏的背后,是一条分工明确的产业链:诺诺网负责引流,兑捷科技投放广告,诺禾网络提供支付通道,晶珊运予通讯负责收款。为规避监管,诺禾网络通过劳务市场收集身份证,单日消耗5-10本营业执照注册空壳公司,频繁更换支付通道。“一个通道最多存活15分钟,我们就得换马甲。”诺禾科技负责人直言。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操作竟披着“合法”外衣。用户协议中密密麻麻的条款里,藏着“自动续费默认勾选”“优惠券不可退款”等霸王条款。“我们的法务团队专门研究过《民法典》第563条,确保协议在形式上合规。”某广告公司负责人透露,他们利用“用户自愿授权”的空子,将欺诈行为包装成“商业促销”。

04 维权困局:消费者的“沉默成本”

当消费者发现被套路,维权之路异常艰难。北京消费者李女士为取消自动续费,连续拨打客服电话23次,耗时4小时,最终因“证据不足”被拒绝退款。“协议里写得清楚,用户需自行取消订阅。”客服的回复让她哭笑不得。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涉及抽奖陷阱的投诉中,仅有3%的消费者能成功维权。“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让多数人选择放弃。”消协工作人员表示,商家正是利用这种“维权疲劳”,将沉默用户的“小钱”聚沙成塔。

3·15晚会曝光后,兑吧集团连夜发布致歉声明,称已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调查。但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真实:晚会播出次日,港股上市公司兑吧集团股价暴跌18%,市值蒸发2.3亿港元。而被牵连的诺诺网母公司航天信息,股价亦下跌5%。

这场危机暴露了共享经济的深层问题:当资本不再追求技术创新,转而钻研人性弱点,所谓的“商业模式”终将沦为庞氏骗局。正如网友评论:“抽奖页面的金光闪闪,照见的是资本的贪婪与人性的弱点。”

 结语:天上不会掉馅饼

从停车场到电子发票,从视频会员到白酒销售,手机抽奖的套路已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它利用的不仅是技术漏洞,更是人性的弱点——对小额优惠的贪念、对复杂条款的惰性、对沉默成本的妥协。当监管之剑落下,我们或许该记住:真正的幸运,永远不会藏在弹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