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老婆一起时隔数年三刷《大明风华》。也许是巧合今年开年网上爆发Deep Seek热。我曾经让老婆问DS“如果只用四个字来表达中国人有史以来最核心价值观”。答案是“厚德载物”。后来我问了同样的问题,答案是“家国天下”。

         厚德载物也好,家国天下也好似乎很配合《大明风华》的故事情节,让我对中国的文明进程特别是皇帝制度有了更进一步的正面认知。当然这个认知也和我观察美西方近些年政治经济社会的状况有关。

         我的观点是: 中国历史从政治学或者治国理政角度来看从来就是世俗化的政权更替的历史。虽然有很多专制独裁,暴政血腥的负面内容但是其世俗化的基础所代表的人类文明进步力量是毋庸置疑的。家庭观念道德观念无疑是世俗化的最本质的特征。也贯穿着中国治国理政历史的始终。宗教与神学起的作用微乎其微。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近代西方政治历史和现实恰恰相反仍然没有摆脱神权理念宗教体制的束缚其根本标志就是没有把家庭与道德价值观置于神学宗教之上。

         《大明风华》这部电视剧很好的从历史艺术作品的角度印证了我的结论。

 

                                                                 一 故事脉络

        

         它以靖难之役开篇。时任皇帝建文帝的叔叔也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儿子朱棣(第四子)带兵占领皇宫抓捕杀戮大批前朝官员仆从。但是不知为何如何建文帝得以逃脱。战乱之中一对姐妹被分别救出并长大成人。之后故事情节迅速转入若干年后朱棣带兵亲征北方外敌大获全胜班师回朝时险遭到行刺。在追查刺客的过程中皇帝朱棣一家人角色陆续登场。

 

皇帝朱棣

长子朱高炽  妻子 张氏(其弟张克俭)

            长子 朱瞻基 妻子孙若薇,胡善祥 (被救的两个女孩)

            孙子 朱祁镇 朱祁钰

次子朱高煦 

三子朱高燧

 

         孙若薇是靖难遗孤,逃脱死亡与流放,被靖难遗孤一派势力抚养成人并受训复仇参与了此次暗杀行动。胡善祥在靖难混乱之中被朱高炽/朱瞻基合作救下后由后宫高官胡尚仪抚养。朱瞻基作为皇帝的爱孙受皇帝委托明察暗访遇到孙若薇。他明知道孙若薇是疑犯但为了找到后台时紧时松或明或暗的与其周旋并且随着各种阴差阳错的戏剧情节爱上了她。

         暗杀行动的后台是朱高喣。团队称他为皇爷一开始不给正面镜头但是听声音就是老二。他之所以出钱出力帮助靖难遗孤搞行刺一方面可以笼络靖难遗孤势力,另一方面在行刺过程中靠出卖行刺人员及时解救皇帝立功。这两件事目的只有一个:取代太子自己上位将来当皇上。

暗杀事件也的确使得老大朱高炽很被动。皇帝带领老二老三出征期间履行监国职责的成绩几乎毁于一旦。

         实际上后来我们才知道皇帝虽然在老二帮助下免遭暗杀但仍然疑心老二朱高炽与靖难遗孤复仇势力暗通款曲,只是缺乏证据。让太子之子朱瞻基明察暗访是顺理成章的。

         刺杀失败后孙若薇坚持要留下来拯救被俘同伴因此也不断与朱瞻基周旋。

         这里面反映出一个问题:次子为什么要和建文帝的残余势力暗中勾结?想当皇帝是一回事。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建文帝残余势势力仍然有某种回归皇位的政治合理性。也就是说他仍然多少担心自己的父亲得位不正。但是这种担心随着朱棣有所作为显得不那么合理。所以矛盾纠结由此产生:既想继位当皇帝,又想万一建文帝复辟成功也能获得有利地位。家天下的体制造成的扭曲现象。它既合理也不合理但是和西方世界一神教体制下的政权斗争相比较还是进步的。因为无论谁当皇帝怎样当皇帝都要治理好国和家。

 

                                                                          二 诙谐特色

 

         这部剧的另一个特色是中国皇帝家庭生活情景的艺术再造比较生动有趣或者说不落俗套。王学圻扮演的皇帝梁冠华扮演的长子太子朱高炽吴越扮演的太子妃张氏都有一种混不吝的特点。经常是事情气氛紧张但对白不失风趣幽默。

         首先彼此的称呼就与众不同:爹,老大,老二,老三。不像别的影视剧文言文官腔风格浓重。其次在一次宣读圣旨的时候太监特意在宣读完以后笑着说了一句“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皇帝用白话写圣旨”。我不是历史学家不知道这是否符合历史事实。但是我认为这样编剧导演演出合适。

         家庭关系这条线以老二利用自己能征善战的优势打击太子争取上位为主。首先他策划了刺杀皇帝行动。然后假装及时发现线索解救皇帝从而达到太子监国不利老二救驾有功的目的。

父皇太子监国很满意但是又不能不对老二救驾有功有所表示因此只能在明察暗访期间和稀泥。这样就给太子和老二各自使出十八般武艺与父皇周旋留出了表演与叙事空间。

         整个故事的背景永远绕不开靖难之役所带来的影响:自家兄弟(叔侄)互相残杀到底是不是正义的。皇帝一方面要提防建文帝带着人反扑再次引起内战,同时也希望和建文帝及其势力和解从而给朱家解除后患永续江山。也就是说既要太子顺利继位又要避免三个儿子之间互相残杀。

         为此皇帝按照中国历史规则(也就是基于中国文明价值观)着重做了三件事:

         1,修《永乐大典》

         2,保持北方边境安宁

         3,郑和下西洋

         问题是这三件事都及其耗费国力。两难,矛盾冲突,戏剧张力由此而生。太子监国希望量力而行稳字当头。老二怂恿皇帝激进冒进才有机会取老大而代之。

         比较有意思的段子是这样的:太子因为护驾不力强调仁治暂缓出征北伐。父皇一气之下把所有的监国期间折奏取走审查。太子一看以退为进主动向父皇请求剥夺他太子的位置让他带一家人离开京城成为平民百姓。这个时候皇帝会怎么说呢?他很风趣的说,好啊我把你当成平民,你出去以后再纠集一帮人壮大你的势力杀回京城......再来一次靖难之役......。这可把太子吓坏了。一通求饶解释结束了这个话题。太子以退为进其实是认定了父皇不会处理他。聪明的父皇也不能直接让步,反其道而行之以进为退打消了太子的辞让念头。这样来表现皇帝和太子之间的关系就非常有道理同时又不那么单调生硬。类似的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歪理直说,直理歪说数不胜数成为这部电视剧的一大特色。

         这在以往的古代宫廷戏当中不太多见。

         另一个有趣的情节是皇帝让老二监国料理国家政务。为了筹集军费老二想出了一个点子。他向太子建议: 国家不是没钱吗?为了咱爹的远大志向早日实现咱们兄弟三人自己掏腰包一人出一万两银子。老二老三比较贪拿得出手。老大比较穷没有办法居然跑到外边摆摊卖家当给皇帝难堪。这一段故事大概意思是明朝这一时期的皇家成员政府官员还是比较廉洁奉公的。

 

                                                        三 虚实结合的爱情戏        

 

         这部戏的主要爱情戏是靖难之役失散的两姐妹阴差阳错共同嫁给了皇太孙朱瞻基。历史事实是朱瞻基还真有孙皇后和胡皇妃。编剧导演把这两个真实人物天马行空的写成靖难遗孤也算是本领高强。

         孙若薇在行刺皇帝行动失败以后被皇太孙追查。后者为了寻找刺杀行动后台老板对前者若即若离。后者为了解救被俘兄弟也放弃了刺杀皇孙的机会。互相利用的过程中孙若薇被皇帝爷爷看中作为皇孙妃。爷爷为了给自己确立正确历史地位不仅很早立太子而且要尽快立太孙。太孙大婚是重要一环。在一次重要的外交庆典场合皇帝特意让孙若薇坐在他身边昭告天下太孙妃人选已定。有人刺杀皇帝孙若薇舍身相救为的就是让皇帝赦免在努尔干都司流放的建文帝旧部。

         妹妹胡善祥在皇宫作事吃尽了苦头。她也是为了复仇忍辱负重坚忍不拔。在选太孙妃的时候不择手段让老二朱高煦推荐。皇帝,太子为了平衡各方利益要求太孙把胡善祥定为妃孙若薇定为嫔。这为后来的姐妹冲突留下了伏笔。

         剧情后来交代皇帝和太子都知道这两个姑娘的背景。照理应该避免皇孙和建文帝势力的后人成亲。但是中国文明价值观就体现在这里。皇帝和太子都有和建文帝势力和解的意图。因此在关键时刻皇帝和太子以不同方式把话挑明:让你们成亲就是从大局着眼为朱家后代讲和打下良好基础。太子即位以后继续了这一大政方针并且在去世后留下遗诏解放了奴儿干都司的几万靖难遗孤。

         总之这个爱情戏得以成立仍然是中国基本价值观在起作用。

 

                                                        四 孙若薇这个角色的正能量

 

         太孙大婚以后朱家内务暂时稳定皇帝再次出征北伐这一次带上了老二老三和皇太孙。大儿子太子继续监国。太子体重超标有糖尿病,战争期间废寝忘食导致身体极度虚弱。儿媳妇孙若薇当初受到靖难遗孤精英人士的训练不仅武艺高强还会舞文弄墨,在这个关键时刻做起了岳父文秘工作。不仅代写文书而且可以冒充太子的签名帮助太子度过了艰难岁月。这件事后来孙若薇并没有瞒着皇太孙以及高官大臣而是大大方方把事情解释清楚。没有产生任何问题。

         皇帝朱棣死在前线临终交待大臣要把皇位交给次子。但是大臣勇于于担当与皇孙等几个亲信密切配合坚持把皇位传给了长子朱高炽为朱瞻基继位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里面又一次体现了中国核心价值观的作用。虽然皇帝出于大局考虑临死前决定传位次子但是大臣们很有担当的冒着杀头灭九族的风险把这件事给推翻了。

         太孙妃胡善祥怀孕,孙若薇毫无嫉妒之心而是真心为妹妹高兴。问题是胡善祥为了选妃之事把知道她底细的宫女害了,而这个宫女的表妹为了报仇在孙若薇在场的情况下把孙若薇推到楼下导致流产然后自己也跳楼自杀。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的孙若薇尽一切努力帮助妹妹疗伤隐瞒事实真相。胡善祥不甘心因流产受到责罚失去未来竟然想找别人帮助再孕。无奈宫中耳目多胡善祥终究东窗事发被朱瞻基打入冷宫。由于胡善祥的养母及时指认外来男人是其情人孙若薇得以有可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朱瞻基。朱瞻基也顺水推舟尽快让孙若薇怀孕以免流产之事暴露。只不过这一次怀孕让孙若薇孩子成为了哥哥。

    朱高炽继位之后老二老三并不甘心失败起兵造反。朱瞻基出兵平叛但是遭到父皇坚决反对。不仅如此朱高炽还责令朱瞻基去南京幽禁不允许他参与朝政。但与此同时与其他藩王秘密沟通也与二弟三弟谈判争取和平解决争端。有了这个基础朱高炽驾崩朱瞻基继位之后以和平手段解决二叔三叔造反之事得以成功。

    遗憾的是平叛成功之后作为胜利成果之一朱瞻基皇帝发现孙若薇和他二叔有染使得他不得不违背爷爷曾经让他们四个(朱高炽,朱高喣,朱高燧,朱瞻基)许下的不杀朱家人的誓言亲手杀了二叔但同时自己也变得非常消极颓废。很快就去世了。

    儿子朱祁镇9岁继位,孙若薇和太皇太后共同代理朝政尽心尽力抚养教育小皇帝。孙若薇处理朝政深得朝廷大臣们赞誉。这个时候太皇太后的弟弟出场了。前边有几场戏交代了太皇太后的弟弟张克俭是个贪庸无能之辈。之前朱高炽活着的时候已经吃了他的亏但那只是家庭财产有损失。现在姐姐做了太皇太后张克俭执意掌管互市也就是边境贸易。孙若薇出于正义感和组织观坚决不同意。这就引起了她和太皇太后的激烈矛盾和冲突。首辅杨士奇为代表的文官认为这个时候皇家稳定最为重要。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不能有公开矛盾强烈建议孙若薇接受对张克俭的任命并且答应派官员监管张克俭尽量减少不良影响。孙若薇的确很正能量从善如流听从了杨士奇的建议。

    事情就是这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孙若薇的好心没有得到好报。张克俭在边境上果然贪得无厌而且滥杀无辜。这不仅导致自己命殒边塞更导致了草原各部落借机挑起战争。小皇帝朱祁镇也大了一直被母亲严格管教想借此机会亲征证明自己。孙若薇想尽一切办法避免小皇帝亲征终究无法对抗太皇太后的压力而放弃。年幼无知的朱祁镇很快被被瓦剌部活捉并且后来在两军阵前受尽了羞辱。

    孙若薇强忍悲愤再一次从大局出发听从了于谦的建议废除朱祁镇皇帝称号让胡善祥的儿子朱祁钰称帝保障大明王朝的正常运转。

    这件事的情节推动是这样的:战事僵持不下,一天瓦剌部落把朱祁镇全身赤裸绑在猪身上跑来跑去。大臣们将军们士兵战士们本来为了解救皇帝奋勇争先但是这样一来一下子就泄了气了。也就是说自己的皇帝已经变成这个样子我们是不是还有必要再战斗下去?

这个情景没有镜头再现和文字台词描述只是从我方人员惊讶失落的感情表达出来,具体情节(全身赤裸绑在猪身上)是后来在某个重要时刻某个重要人物回忆时说出来的。

    这反映了中国皇帝制度的重要特征:皇帝是一种制度的象征如果承载着这个制度的人不行了,那就得换人。在没有达到民变造反的情况下皇室内部换人--厚德载物,家国天下。

    事实证明换了皇帝确实让国家稳定下来与军民再次鼓足勇气与敌作战。在打仗的同时各个利益方为了朱祁镇的生与死进行博弈。孙若薇时时刻刻为国家为儿子的命运呕心沥血。

    朱祁钰有意加大进攻力度阻止和平谈判意在让瓦剌部杀了朱祁镇。但因为朱祁镇不是皇帝反而让瓦剌部犹豫不定。孙若薇知道朱祁钰的小心思但又不能废了他,只能想方设法既要维持现行体制运转又要限制皇帝的阴暗企图。总之历经千辛万苦把朱祁镇救了回来。按照祖朱祁钰三辞朱祁镇三让。正式确认朱祁钰的合法性。

    后面的矛盾和斗争和一般宫廷影视剧差不多。最后朱祁镇胜了。重点是孙若薇坚决不支持朱祁镇。也坚决不支持杀了于谦。这再一次反映了孙若薇这个人物的正能量特质。也通过这个人设反映了中国制度文明的先进和理性。

 

                                               五 对中国文明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国家明确宣示了24字核心价值观。它限定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我很好奇地简单研究了美国西方的对应价值观是什么。毫无疑问是“民主自由人权”。但是仔细观察美国西方社会的运作,宪法法律制定修改,领导人产生,对内对外政策的确立实施似乎都是建立在这六个大字基础之上。但我们会发现美国西方国家不仅保留了“君主立宪”名义下的皇帝制度(尽管起了一个的好名字)而且也与某些其他非“君主立宪”的君主制度国家异常友好。这种对外政策毫无疑问违背了他们自己的“民主自由人权”价值观。中国不定期发布的美国人权白皮书也列举了大量的美国内政中完全违反这一价值观的现象。如何解释和证明美国价值观的虚伪(也就是错误)是一个大课题,虽然困难但实践即将给出正确答案。我自己认为美西方的神权/宗教政治理念体制背景是其根本原因。从美国历届政府特别是二战以来作为世界灯塔的国家眼中的核心敌人的一个共同特点不难发现。世俗化程度越高越是美国的敌人。从苏联开始到中国到朝鲜到古巴莫不如此。虽然他们众口一词把独裁专制暴力给这些国家贴标签但是仔细分辨就会发现这些致命敌对国家都是实打实的世俗化政体国家。

         当然有人至少会提出两个反例一是伊朗(作为宗教国家与美国关系糟糕)二是越南(作为世俗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与美国关系不差)。这需要更详细的分析加以反驳。简单而言凡是规律必有例外。

         结合《大明风华》这部电视剧我越来越觉得中国历史中国文明世俗化性质的难能可贵。也对这些年为什么快速超越美国有了更多角度的理解。

         电视剧中有一个情节是对政权世俗化的很好注解。朱瞻基当了皇帝以后,有那么一天中午吃饭的时候他跟母后说这几天太忙还吃了一个蝗虫。妈妈觉得很恶心(加强戏剧效果)同时也责怪没必要。原来北京城闹蝗灾。大臣们说百姓要求皇帝要亲自给蝗虫神仙求拜消灾。皇帝说你个小小的蝗虫有什么了不起抓了一只吃了。母后说就你能耐很快蝗虫都跑了。朱瞻基很实事求是地说是把粮食吃完了才跑的。很显然这段戏没有虚夸皇帝治理有方但是皇帝不信邪不信妖的价值观表现的淋漓尽致。中国人历来不缺少宗教信仰也存在烧香拜佛习俗。但是从治国理政层面从皇帝到大臣,从基层官员到百姓最终还是要依靠人类自己的力量月自然灾害作斗争。同时也通过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来考核皇帝的功绩。

         回到现实我发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两个哲学基本原理深入中国当代教育骨髓不仅仅是制度使然更是中国历史价值观的唯物主义特征世俗主义一直处于优越地位的体现。与此相反美西方坚决彻底的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除了表面上的公有对私有,专制对自由,选举对指定等一系列实用性指责以外更多的是因为不相信人定胜天宗教原因。

         中国有史以来共有的价值观无论是厚德载物还是家国天下无不闪耀着人定胜天的世俗主义光辉。

         现实中国在与美西方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某种意义上是世俗政治体制与神权政治体制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