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如果施耐庵、罗贯中、曹雪芹、吴承恩是现代网文写手,今年才刚刚写完他们的书,那他们的作品还能不能被推崇为四大名着?”

这个问题的前提首先就错误了。这个时代不会产生“四大名着”那样的小说,施耐庵、罗贯中、曹雪芹、吴承恩也不会是网文写手。

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宏观地看,“四大名着”是封建社会或古典时代后期的产物。微观地看,“四大名着”的出现,是宋元以来商品经济得到长远发展、市民阶层日益扩大、话本曲艺戏剧等文学新形态和艺术新形式抛砖引玉、作者个人经历与感悟的共同结果。它们的成书都是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

今天不是明清那样的封建王朝、也早已告别传统文化长期浸淫的古典时代。因此,“四大名着”及其作者怎么可能脱离那个历史条件而莫名其妙地出现在今天呢?作者们即使出现在今天,没有了当时的社会土壤也断然写不出“四大名着”。

这个问题一开始就是毫无意义的,就好比方问“李白在宋朝能成为‘诗仙’吗?”事实上,李白只能出现在诗歌鼎盛的唐朝,反过来,也只有诗歌鼎盛的唐朝才会孕育出李白这样的“诗仙”。

从来不是哪一位诗人或小说家开创了诗歌或小说的繁荣,恰恰相反,是文化大繁荣的时代培养和造就了巅峰时期的作家和文学作品。

我们不应期望伟大的作家和作品脱离其历史背景出现在当代。每个时代都终将在文化长河中刻下属于自己的坐标。

因此,不要问“‘四大名着’在今天会不会成为‘四大名着’?”,而要问“我们今天会不会产生属于这个时代的四大名着?”。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是伟大的,伟大的时代足以产生伟大的作品!事实证明,今天已经出现了一大批足够优秀的文化产品。

至于其中哪些够格成为四大名着,应该交给未来去评判。一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的地位也是后世追认的结果,经典的确立需要经过时间沉淀与价值重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