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拖网:海底“推土机”
渔船尾部的巨型锥形网,像一张移动的“大口袋”,贴着海底或中层水域横扫而过。浮标和铅坠让网口始终张开,声呐实时锁定鱼群位置,所到之处鱼虾尽数入网。效率虽高,却可能误伤海底珊瑚和幼鱼,如今部分海域已限制使用。
2、围网:海上“包围圈”
对付密集的沙丁鱼、鲭鱼群,渔船会联合小艇布下“天罗地网”——长度超千米的围网瞬间形成闭环,底部绳索一收,如同收紧钱包,鱼群插翅难逃。这种“一网打尽”的战术,曾让秘鲁鳀鱼资源几近崩溃,敲响过度捕捞的警钟。
3、延绳钓:深海“暗杀链”
一根主绳延伸上百公里,挂满数万个鱼钩!渔船像布置“连环陷阱”般投放饵钩,静待金枪鱼、旗鱼上钩。为避免误伤海龟、信天翁,新型钓具加装发光警示器,让非目标生物“绕道而行”。
4、流刺网:透明“幽灵墙”
隐形尼龙网竖立海中,鱼群毫无察觉地游过,鳃部却被网眼死死卡住。这种“守株待兔”法因误杀海豚、鲸鱼饱受争议,联合国已禁止公海使用。
5、智能陷阱:海底“自助餐厅”
捕蟹船在海底投放数百个笼子,入口设计成“只进不出”。龙虾、螃蟹被饵料吸引,爬入后便成“瓮中之鳖”。GPS标记回收位置,机器人分拣大小,科技让传统渔具焕发新生。
科技与生态的博弈
现代渔船装备声呐、卫星导航和吸鱼泵,捕鱼效率飙升,却也引发资源危机。可持续方案正在普及:
“电子眼”分拣:AI识别幼鱼,自动放归大海;
休渔期:给鱼群“休养生息”的时间;
生态渔具:拖网加装海龟逃生通道,围网避开产卵区。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狩猎”,人类不断升级捕鱼手段,却也面临海洋生态的反噬。唯有平衡效率与节制,才能让“年年有鱼”的愿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