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永雄,政治、财经深度研究者,巴士的报总编CEO。

信心和资金循环推动股市上涨,政治经济科技实力打底,港股巨头股表述一波波实力的上涨的趋势,前景是光明的!但对个人,投资前提是量力而为。

一年之前,港股还是相当低迷的时候,有朋友很丧气地这样评价,「港股真是令人信心尽失,大陆股票不成,港股也不成,香港真是变成国际金融中心遗址了」。他问我,怎样可以恢复对港股的信心。

我说,「只要港股上升,人们就对股市有信心了。」

这个看似「阿妈是女人」的答案,其实是在说一个市场规律。股市是一个很现实的地方,不理基本因素,股票升,就有人信,越升越追。股票跌,就无人信,越跌越沽。

无论对一只股票、一个股市有多大信心,只要股市下跌,就信心尽失。恒指去年4月低位16200点,人们对港股无信心。

到现在24770点,升了53%,人们的信心就回来了。

过去5年美股大升,所谓美国「神奇7股」(Magnificent 7),即英伟达、特斯拉、苹果、微软、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Facebook的母公司Meta和亚马逊,大升特升,特别是做人工智能芯片的英伟达,由5年前2020年的7美元,升到最近115美元,5年累升1540% ,特别是在2023年美国OpenAI推出ChatGPT人工智能大模型后,令人工智能概念大爆发后,英伟达更升幅惊人。

直到最近下跌之前,无论是股神或者是老散,在去年12月前,只要一见英伟达下跌就入场猛买,最后都能赚到盘满钵满,你自然会觉得美股得、港股唔得。

而美股得的除了是人工智能浪潮之外,也叠加了美国之前极度宽鬆的货币政策,以及疫情之后极度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水浸眼眉,股票自然水涨船高,高到一个地步,是完全不讲道理的。

例如以最近的市值计,美国的特斯拉即使最近急跌后,市值仍是比亚迪的4.4倍,但是比亚迪早已在中国市场全面击败特斯拉,现在连新贵小米的汽车,都打赢特斯拉的车款,如果说基本因素,特斯拉市值凭甚么是比亚迪的4.4倍呢?

这背后其实只是一个资金游戏,但表现出来的就变成所谓「信心」。

不过,最近这个情况逆转了,外资开始发现美股失速,在香港上市的中国科技股巨头涌了上来,法国兴业银行上月底将7只股票称为中国的「7巨头」,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小米、中芯国际、比亚迪、京东和网易。

外媒统计,截止3月14日,中国的7巨头市值比2024年底增长了25% ,而美股就由于中国深度求索(deepSeek)大模型推出带来的冲击,以及对美国经济的担忧,英伟达等神奇7股,同期市值下降了19%,一升一降,形成很强烈的对比。

过去一直唱衰中国股市的外资,如今大面积转軚,开始唱好中国股票。

中国的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推出,的确打破了美国垄断人工智能发展的神话,但这只是在港上市中国创科股票上升的部份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中国支持经济和股市的政策推动。

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开会后推出一篮子增量撑经济的政策,当中包括用各种方法驱动资金支持股市,初时市场反应比较冷淡,港股一度上冲之后便快速回落,市场仍然不相信这些政策可以支撑股市。

其实政策背后就是资金,资金到来,股市上升,灌水浮球。

由于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创科股票估值远低于美国,即使上升了一倍,但是仍然是较美股低很多,用我所说的「股市升就有人相信」的逻辑,港股升到一个地步,外资开始觉得「执输行头惨过败家」,所以投行就纷纷出报告唱好中国的股市。

而深度求索的出现,正是股市上升的很好解释。

我觉得香港资本市场发展,如今只是起步,香港经济要转型,有三大产业值得期待,第一是金融,第二是创科,第三是工业服务业。

创科需要时间,工业服务业规模有限,最快见效,亦有最大长远收益的,仍然是股市。

中美越行越远,国家更加需要有一个纽约和伦敦之外的国际金融中心,做大做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不单是有助香港振兴经济,也和国家发展策略相辅相成。看看最近比阿迪闪电批股,快速集资434亿港元,买股的主要是包括中东资金的外资,就知道港股壮旺,对国家发展的贡献。

过去,港股经常只有几百亿元成交,是一个半拍苍蝇的状态,近月都已经升上每日成交2000、3000亿的水平,期望10年内,港股是不是可以做到每日5000亿成交,甚至过1万亿的成交呢?

香港的金融发展值得期待,但股市不会直向上,有升有跌,入市投资就要量力而为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