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 3・15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知名打假人王海在澎湃新闻深度访谈中披露,消费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型制假挑战。随着非法添加物向
\"科技化、隐蔽化、产业化\" 方向升级,新型合成物质已形成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完整黑灰产业链,直播电商领域尤甚。
直播带货成新型制假重灾区
王海团队最新监测数据显示,直播电商渠道非法添加案件占比已从 2022 年的 18% 飙升至 39%。以减肥类产品为例,主播跨品类销售现象普遍,在食品、保健品、化妆品间频繁切换,利用专业知识盲区规避监管。典型案例包括:
苏晴子 \"嗖嗖啦\" 果冻:宣称 \"草本配方\" 的网红产品,经第三方检测含有新型泻药双丙酚汀,其药理强度是传统酚酞的 32 倍,长期服用可导致肠道神经损伤。
姿美堂益生菌果冻:在外包装显着位置标注 \"天然植物萃取\",实际检测出番泻苷 A/B 及 4 - 氯双丙酚汀的复合成分,后者为某化工企业专利合成物质,未列入国标检测目录。
东方甄选 TiQ 西梅汁:在 \"100% 天然果汁\" 宣传下,被检出番泻叶提取物,而该成分既未标注在成分表中,也超出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违规主体呈现三级跳
值得警惕的是,非法添加产业链已突破传统作坊模式,形成
\"实验室 - 代工厂 - 直播矩阵\" 的产业化运作,更令人震惊的是,违法主体已从微商杂牌渗透至上市企业。碧生源某款酵素果冻被检出芦荟大黄素超标
217%,而该企业 2024 年报显示其直播渠道营收占比达 46%。
检测技术遭遇代际差
国家药监局检验院专家透露,当前检测标准滞后于制假技术迭代:某第三方检测机构负责人坦言:\"我们现在要针对每个产品定制检测方案,成本增加 300% 以上,但制假者总能找到新空子。\"
监管新动向与消费警示
市场监管总局已启动 \"猎狐 2025\" 专项行动,重点打击:利用直播话术规避违禁词的行为、代工厂与品牌方的责任切割套路,新型合成物质的灰色供应链。
王海建议消费者建立 \"三查三看\" 原则:
1、查备案:登录药监局官网核对产品资质
2、查成分:警惕 \"复合配方\"\" 专利成分 \" 等模糊表述
3、查渠道:优先选择品牌官方直播间
专家特别提醒,宣称 \"7 天见效\"\" 无效退款 \" 的速效产品,其非法添加风险是普通产品的 7.3 倍。随着 3・15 专项整治的深入,这场科技制假与监管智慧的较量,或将重塑整个消费市场的信任体系。
内容为蓝服原创,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内容问题反馈邮箱:lanfukeji202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