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大学3000米体能测试引发网络热议,部分青年学生以“脆皮大学生”自嘲,呼吁取消长跑项目。这一话题迅速登上热搜,网友热议持续发酵,其中不乏将体育锻炼矮化为“无用功”、将体测曲解为“形式主义”的声音。

学生抱怨3000米“跑到七窍流血”,虽有夸张成分,却真实反映了当代青年运动能力的不足。数据显示,近年来青年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情况并不乐观。某专业机构的调研中,大学生群体中男生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显着偏高,而女生则体重较轻现象突出,特别是在3000米跑、引体向上等强调耐力、力量的体育测试中,不及格率甚至超过6成。对比历史,1989年男生1000米跑及格线为3分55秒,而2014年修订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已放宽至4分32秒。物质条件改善的同时,体能指标不升反降,“脆皮大学生”一词的流行,正是对这一现象的辛辣讽刺。

体测争议的本质,并非单纯围绕3000米的距离长短,而是暴露了当代青年群体长期缺乏锻炼的积弊。“宅文化”“躺平族”的悄然蔓延,一些青年平日沉迷电子产品,疏于运动,导致心肺功能弱化、耐力不足。正如专家所言,3000米测试的难点在于“无法临时抱佛脚”,唯有日常坚持锻炼方能达标。若因体测引发不适便否定其合理性,无异于将体质问题归咎于测试本身,掩盖了青年群体健康危机的深层症结。

有人认为,体测是“形式主义的枷锁”,大学生只需专注学业,体育锻炼可有可无。这种观点既违背科学规律,也背离教育本质。从个体角度看,运动不仅能强健体魄,更能锤炼意志、缓解压力。研究表明,规律锻炼可提升大脑认知功能,促进学习效率;从社会层面看,青年体质关乎民族未来。毛泽东同志早在《体育之研究》中就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若中国青年弱不禁风,必然无法担当民族复兴的大任。

事实上,一些青年大学生长期疏于身体素质的培养,已经在现实中对自己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近几年,无论是新兵招录还是文职招考的体检中,由于身体素质严重不达标、年纪轻轻就罹患慢性疾病而被淘汰的案例比比皆是。试问,如果尽是些身体羸弱的青年进入军队,他们能否扛起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任?

抗战期间,延安成立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招收培养军政干部。虽然抗大教学条件艰苦,但向来把体能素质作为学员培养的重要内容,开设刺杀、越野、游泳等多门课程。宝塔山下、延河河畔,到处都是抗大青年学员锻炼身体的情景。抗大学员毕业后,大多从延安出发,最远徒步上千公里到达敌后开展工作。正是由于抗大学员们均有强健身体素质作为支撑,才使得他们如同民族的火种,点燃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抗日烈火。

如今,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青年体质健康早已超越个人范畴,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展望未来,新时代青年更需以运动强健筋骨,以拼搏砥砺精神。我们不应再争论“3000米体测该不该存在”,而是要自觉系紧跑鞋鞋带,让运动成为青春标配。如此,当代中国青年才能以昂扬挺拔之姿,托举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