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雾满拦江

(01)

看到位女士经历,惊呆了。

1岁,会游泳。

3岁,会写文章,绘画。

6岁,在央视《童话大世界》出任女主角。

7岁,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影视班。

8岁,学习戏剧。

就这样一路飙升,所有人都认为,她会继续走艺术路线。

然而并没有。

她读的大学是——北京理工大学。

北理工,丝毫不亚于清华北大,能入读之人,都是高智商。

她在北理工读到研究生,还当上班主任。

一边在理科学霸的道路上狂奔,一边继续影视事业,在多部知名影视剧中,出任女主角。

她的一生,是让人羡慕的一生,始终是高光时刻。

——直到她有了孩子。

(02)

最新消息,脚踏文理的双料女学霸,进医院了。

她辅导孩子写作业,越辅导孩子越不明白,一急一气,心绞痛犯了。

被送医院抢救。

所以问题来了,文理双料学霸,为什么会因辅导孩子,气得入住医院呢?

为什么呢?

(03)

想辅导好孩子,还不会气到住院,需要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个:

隔壁老王,高中学历。

听不懂拉丁语,也不懂复变函数。

现在,请你用拉丁语,给隔壁老王讲复变函数。

你要讲多久,隔壁老王才能听懂?

正确答案是——隔壁老王永远听不懂。

因为隔壁老王的脑子里,就没这两样东西。无论你怎么讲,他就是不懂。

这个例子,可以解释文理双料女学霸,为什么会气到住院。

——她以为,孩子不懂的东西,她一讲孩子就懂了。

但事实上,如果孩子不懂,那是孩子脑子里没这个东西。你讲破天,孩子也听不懂。

等到孩子脑子里有了这个东西,不需要你讲,他自然就懂了。

这就是一些辅导孩子的家长,被气到肺疼的原因。

——也是一些小老板,被员工气炸的原因。

她们误以为,别人能听懂她们的话。

然而,这世上的人,能听懂她们话的,不需要她们讲就能懂。

听不懂她们的话的人,无论她们怎么说,对方仍然不懂。

(04)

第二个问题,既然孩子听不懂家长的辅导,那么要如何做,才能让孩子听懂?

标准答案是——扩大孩子认知圈。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可能听不懂一年级的题。

等这孩子读到小学六年级,一年级的题不需要你来讲,孩子自己就懂了。

所以问题来了,孩子一年级时不懂的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懂的呢?

标准答案是——随着孩子认知圈扩大,不懂的题,孩子慢慢就懂了。

当孩子在小学一年级时,孩子的认知圈,其实只是幼稚园那么大。

一年级的作业题,是在幼稚园认知圈之外的。

所以一年级的孩子,弄不懂一年级的题。

而且无论你怎么讲,这道题始终在孩子认知圈之外,始终也听不懂。

——就算把你气到住院,这道题仍在孩子认知圈外,孩子仍然不懂。

这时候只能算了,让孩子升二年级。

二年级时的孩子,认知圈只有一年级那么大,所以二年级的题,仍然弄不懂。

弄不懂就算了,升三年级。

三年级的孩子,认知圈只有二年级那么大,三年级的题仍不会做。

不会就算了,升四年级。

就这样孩子升到六年级,此时孩子仍是个学渣——但一年级的题,已经处在六年级学渣的认知圈内。

哪怕是个六年级学渣,也能轻松解决一年级的习题。

注意这个过程,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不管学霸还是学渣,孩子的认知圈,始终在不断扩大。

认知圈扩着扩着,不会的题,自然而然就会了。

明朝心学大师王阳明说:事儿上练。

什么叫事儿练?

就是一些人世间的道理,你可能不懂。不懂不要紧,你去实践,赚钱,养家,追求爱情,学习企业管理或行政管理,当个自食其力的小老板。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认知圈慢慢扩大,很快,那些在你认知之外的道理,进入你的认知圈,于是你就明悟这些道理了。

(05)

现在你明白了两个道理:

第一个,孩子不懂的题,一定在孩子的认知圈外,这种情况下,哪怕孩子的父母是爱因斯坦,也无法让孩子弄懂。

第二个,想让孩子懂他不懂的题,就必须把这道题,纳入到孩子的认知圈之内。

明白了这两个道理,就知道如何辅导孩子了。

就是让孩子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

首先,父母要有读书的习惯,引导着孩子自动读书学习。

其次,一旦孩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就会自然而然的,把本年级课程,纳入认知圈。

具体来说就是,学校每天教导的,都是新知识,都在孩子的认知圈之外。

除非孩子“悟性高”。

——所谓“悟性高”,就是孩子的认知圈,比同学们更大,对同学们来说是新知识,但对他来说,却在认知圈内。

——所以“悟性高”的孩子,能跟上学习进度,能听懂老师的讲授。

但悟性不够高的孩子,新知识在孩子认知圈外,无论你怎么讲,他就是不懂。

必须要让孩子主动预习,一年级时,就主动预习二年级、甚至三年级的课程,这样一年级的课一听就懂,就不用父母辅导,更不会把父母气到住院。

最后,当孩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也就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学校教育走到这一步,孩子已经不再需要父母费心,让孩子自然发展,就会成为社会脊梁。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

点击「雾满拦江」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