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许多人考虑问题都只从所谓的学习成绩上看?!更有人口若悬河地那儿讨论分流的合理性和所谓的智力论,难道没有人想过孩子的心理成长?!说分流合理的,你们有想过孩子的心理成长历程么?你们真的重视心理学么?你们真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侧重心理引导么?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是孩子形成价值观、世界观乃至人生观的重要节点,这时候不去引导,反而要分流,是真的为孩子着想还是用成本最少的方法解决掉大部分普通家庭孩子?是要保持社会稳定还是影响社会稳定?

小学阶段正是增加孩子认知广度的最好时期,这个阶段也是孩子形成自信心和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的小学义务教育却从原来的德智体美劳的培养模式退化为筛选模式,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教育的畸形?

看看现在小学教材,再看看六年级学习的内容和初一的大量重复,许多题的解法到了初中就更简单易懂了,有更好的办法,为什么要让小学生绕八道弯去解题?美其名曰锻炼思维方式,我看是为了打着为孩子着想的旗号扰乱孩子的思维模式吧。再说初中,举个简单的例子,初中数学的乘法分配律公式,现在教材竟然只有(a+b)*c,可是直接给出(a±b)*c的,表面上看是简化了,但实际上却会经常用到减法的分配律,原来的教材普通孩子自己按部就班的看至少能自学,现在的教材则彻底放飞了自我,除了学霸学神级别的,普通孩子就得去上补习班,教育改革是为了资本能更方便地收割大众吗?再说高中,本来高中的知识就深了许多,3年的学习即使能力强的还很吃力,更别说其他孩子了,为什么不能改成四年?

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4年,一共12年的义务教育,同时,小学回到德智体美劳的培养模式,将各种兴趣班纳入小学课程(参考现在社会上的各种兴趣班,),培养孩子的认知广度,虽然这样也避免不了内卷,但很大程度上能减少小学内卷程度,同时普及高中可以消除初中大部分内卷,高中四年,18岁(高三)成人,高四考大学。优胜劣汰整合现有的大学,将现有的所有的职业高中、技校、大专与被淘汰下来的大学重组为职业性大本,以后大学就分为职业性本科和学术性本科,职业性大学以培养蓝领工人为主,和企业深度合作,学术性大学保持现有模式。两种大学设置互转通道,可以继续深造或者双学位。

今年是2025年,20年前你在用什么手机?那时候最高配置的电脑是什么?那个时候电车、太阳能电站、高铁等等都还在幻想中,20年就这么大的变化,以后的蓝领工人没有知识或学习能力能干什么,那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是最先被AI机器人淘汰的。

智力均值回归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除了基因缺陷和生理缺陷,没有孩子天生就智障,科学的培养方式能在特定阶段(小学初中高中)有效的减少和消除个体成长中的差异,但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却恰恰相反,不是去尽力减少和消除这种差异,反而是尽力去扩大这种差异。

12年义务教育,高中四年包括了成人阶段,至少能让孩子在价值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前提下对自己的路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对自己躺平在哪个位置有个初步的想法,即使最后孩子没有上到好的学校,也能有自知之明去做一些有利于自己、家庭、社会的事情,也能较清晰的分辨善和恶。而不是在16岁(心理年龄可能只有14岁)就去面对社会上的各种乱七八糟和乌烟瘴气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