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陆军全域作战能力提升
资源倾斜后,陆军可加速推进重型合成旅建设,配备更多99A主战坦克、远程火箭炮(如PHL-16)、高超音速导弹等尖端装备。结合 ()所述,陆军若接管部分海军陆战队职能,可强化两栖登陆与跨海投送能力,形成类似美军\"远征打击群\"的编制,增强对第一岛链内争议区域的直接控制。
2. 空军战略打击与制空权垄断
- 可加速列装歼-20(年产或突破150架)、歼-35隐身战机,搭配空警-500预警机和轰-20隐身轰炸机,形成对西太平洋的绝对制空权。
- 火箭军与空军协同下,东风-21D/26反舰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导弹的部署密度提升,结合天基侦察体系,可对1000公里内目标实现\"发现即摧毁\"。
3. 区域拒止体系强化
通过路基反舰导弹(如鹰击-18)、无人机蜂群(类似\"翼龙-10\"察打一体型号)和电磁战系统,构建多层级防御网。参考 ()和 ()的推演,此类体系在台海、南海等近海冲突中可有效压制敌方航母编队。
---
二、潜在弊端与战略风险
1. 远洋利益保障能力崩塌
- 水面舰艇规模缩减后,印度洋能源通道(如马六甲海峡)、亚丁湾护航等任务将被迫依赖外交协调或临时租借,类似 ()描述的民国时期\"海岸线任人登陆\"困境可能重现。
- 航母战斗群缺失将削弱对非洲、拉美等远海区域的威慑,影响\"一带一路\"地缘布局。
2. 技术代差风险积累
海军装备研发周期长(如核潜艇需20年迭代),若削减055型驱逐舰、新型航母等项目投入,可能导致2040年后与美日\"星座级\"护卫舰、B-21轰炸机的代差扩大。
3. 经济反噬效应
造船工业链(如江南、大连船厂)萎缩可能引发百万级就业岗位流失,同时失去军舰出口创汇能力(参考巴基斯坦054AP订单),与 ()提到的\"军工带动经济\"逻辑相悖。
---
三、可行性平衡建议
1. 阶段性调整策略
在2030年前维持3艘航母、8艘055驱逐舰的底线规模,同步将海军陆战队30%兵力转隶战区陆军,实现\"有限收缩+重点突破\"。
2. 技术融合路径
开发陆基版\"鹰击-21\"反舰导弹(射程1500公里)与空射型高超音速武器,通过空军轰-6N平台实现拒止范围外延,弥补舰艇不足。
3. 盟友协作机制
借鉴美军\"远征前进基地\"概念,在吉布提、所罗门群岛等海外据点部署陆基反舰系统,依托\"一带一路\"伙伴形成分布式防御节点。
---
结论:
短期内(10-15年)陆空军战力可跃居世界顶尖,但将导致2040年后远洋控制权彻底丧失,陷入\"强陆权、弱海权\"的奥斯曼式困局。更优方案是维持海军占国防预算25%-30%的基线,通过技术跨域整合(如空射反舰弹)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