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触乐

以游戏为契机,讲述自己的故事。

(本文含有少量对《候鸟》的剧透。)

《候鸟》是一款国产Galgame,游戏背景发生在西北地区的县一中,高三前夕短暂的暑假,成绩中流的男主叶雨潇因为一场班级冲突中的意外,与优秀的班长梁芷柔产生交集,并在对方的影响下产生心境的变化,希望能够缩小二人之间的差距、一起考入理想中的大学。游戏采用无选项单线程设置,讲述了一个并不复杂、但与“高考”紧密相关的故事。

和其他以“校园恋爱”为题材的游戏有所区别的一点在于,《候鸟》的故事设定十分“写实”,用创作者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部“完全本土化的现实主义作品”。剧情中除却详细描写了高三时期学生的压力和心绪变化,还涉及到了西北偏远地区“小镇做题家”对家乡的复杂情感,以及志愿填报方面的踌躇和困难,游戏中虚构的城市和学校,也有对应的现实原型。

正因如此,《候鸟》正式发售之后,很多玩家对它的评价和讨论都展开了一系列的延伸,并且夹杂了诸多自我经历的投射。或者说,其中一部分评论实际上更像是以游戏为契机,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在这个过程中,玩家和开发者之间通过作品和“高考”这个重要的主题,产生了情感上的连接。

我们联系了KID Fans Club站长、原创游戏组负责人“苍蓝的风”,他是《候鸟》的主催,并负责了游戏剧本部分的创作和其他方面的监修。我们请“苍蓝的风”挑选了5条他印象最深刻的、关于《候鸟》的评论,其中包括3条“推荐”评论和2条“不推荐”,并且给出了他的理由。

玩家的故事

(注:本篇评论过长,仅摘选部分内容)

苍蓝的风:出车祸这种剧情如果放到游戏里,铁定是要被所有玩家骂得狗血淋头的,就好像开场的打架也是照搬了真实事件,结果却是受到最多诟病的一样,现实就是这么不需要逻辑。

在最后,那位老哥引用了我游戏中的台词,“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生活,努力过好我的每一天”,却唯独不愿引用这句话的前提——“我会忘掉你。”

就很悲伤。

这条评价发出来的时候,《候鸟》已经发售了将近2个月,积累的各类评价近千条,当中也不乏触景伤情的长文。本来都已经有些司空见惯了,然而在读过之后,还是会被这位老哥的文字所打动。尽管有些人会觉得这条评价有编故事的嫌疑,但对我来说,这个故事真假与否,并不重要。最后这个细节已经足以把他的所有情绪传递到我这里了。

这篇评论是《候鸟》所有评论中最长的一条,全文接近7000字。作者(玩家)回忆了自己高中时期在衡水地区对学习和生活的不适应,和心态上的几番变化,以及到高三分班后,和《候鸟》剧情类似的经历——认识了同样优秀的、激励了自己的“梁芷柔”。但在高考前的最后一次假期,“梁芷柔”发生了意外车祸,一切戛然而止。在写下这条评论时,“梁芷柔”已经去世6年,玩家本人也开启了一段新的生活。

在评论结尾,这位玩家写道:“这可能是我玩过最能代入的游戏,可能真的是因为在这个游戏里多多少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多或少有些相似的经历吧,就像制作组说的那样,有些人感同身受,有些人却可能无法产生共鸣。”

《候鸟》中的“梁芷柔”

《候鸟》的原型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制作组中的一位成员:高考大省出身,最后考入名校,游戏女主角也对应成员回忆中的“女主角”。虽然到后期,故事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了。在苍蓝的风看来,这个故事在后来融合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还有一些他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内耗和情绪。

“从这点上看,大家对于作品的共鸣,可能完全超出我意料的。”他说,“我觉得可能会有,但是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另一点是,其实国内的高中生、大学生群体,已经在初中阶段被‘砍了一刀’,按人口比例来说其实也没有那么多,它(《候鸟》)只是反映了一部分人的经历,但是这部分的音量要比我想象中更大一些。”

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条评论后来被转载到了许多地方(比如在知乎,转载这条评论的回答有3万点赞),引发了不少读者的共鸣,并吸引了一些圈外玩家来体验《候鸟》。在《候鸟》官方粉丝群中,有一部分玩家把它称为“群圣经”,不过评论的作者从未露过面。

现实的故事

苍蓝的风:虽然这位玩家给出了差评,不过并不是觉得剧情和作品不好,而是因为作品里的设定没有严丝合缝地符合现实中的实际情况——当然,这篇评论里也有不少考据错误的地方,也就是说,他其实是通过错误的论据推出了错误的结论,但不影响他的观点。

有的玩家可能会认为,游戏中采用了一定的现实背景,就应该与现实相符。这也成了这部作品的另一个注脚:我们当初有些刻意地追求本土化,让故事“看起来真实”,确实做到了,但副作用则是有人开始极其严苛地对两边的大学分布及分数线进行考据,混淆了故事和现实的分界。

其实这些细节设定是抽象的,是为了推进剧情而设计的工具,追求代入感并非追求完全无误的真实。实际上,我们在作品里故意混淆了不少设定。

后来经常会遇到考据党对其中一些设定抱有疑惑,我们也解释了很多次。但这条评论是第一个提出这方面问题的,所以印象深刻。

高考的故事

(注:本篇评论过长,仅摘选部分内容)

苍蓝的风:非常有代表性的评价,主要体现在玩家的价值观与我们作品里所主张的价值观不同。评论者对我们的作品可能有着过高的期待,他在玩游戏之前还专门去重读了一遍《老人与海》……但显然,作为三观整体偏向于主流的我们,并没有与他处在相同的电波上,之后这位玩家还在评论中批判了国内当代的教育体制,抨击一部分教育将学生的“价值观”异化成了“价格观”,诸如此类。

这类评价后来我也时常能够看到,有些是像他这样,承认作品有好评的部分但批判思想,也有些是直接一棍子打死给了差评。无论如何,他是第一个明确把价值观问题摆上来讨论的,于是让我印象深刻。

说实话,我们一开始预计这类批评应该会更多,毕竟作品原案是很久以前写出来的,时代早就变了。不过,许是代入感提供得足,很多玩家最后选择了包容。感谢大家。

《候鸟》在2023年1月正式发售,游戏中并没有明确交代时代背景,只是模糊地提及“(这座县城)前几年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政府在扩商引资”。但在苍蓝的风的构想中,这对应的其实是本世纪初、甚至更早期的思想风潮,“文凭的重要性被过度提高,大家全都想着、指望着村里能出来一个大学生”。

《候鸟》从雏形到成品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间。最早是在2006年,那时苍蓝的风的精力更多放在论坛上,只是模模糊糊地想着要“做一款游戏”——游戏的原型在那一年考上大学,经历了一番和游戏主角类似的遗憾,也成为《候鸟》的原案。不过,这个过程磕磕绊绊,并不顺利,在之后又经历了几次方向的变化和调整,以及同人社区的落寞。等到游戏正式进入制作流程时,时间已经来到了2020年。

游戏中的一些场景很有既视感,并且融入了一些小彩蛋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东西经历了迭代和更新,也有一些故事内核保留了下来。一定程度上,苍蓝的风承认《候鸟》的价值观实际上是很“主流”和“传统”的,游戏中也有一些颇有说教意味、被称为“劝学”的对白,就像一则“青春励志故事”。

起初,苍蓝的风有过一点担心,这个故事的内核会和当下的时代情绪有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我们当时预想可能会有10%的玩家不接受这个故事中的价值观。”不过,从实际评论数据来看,更多玩家的感受更侧重“高考”与他们个人经历的部分。

关于高考价值观的对白

苍蓝的风今年42岁,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候鸟》以高考为主题,并且抓住了一些高三时期特有的氛围。实际上,作为创作者,苍蓝的风本人并没有参加过高考,甚至也没有读过高中。他中学时期十分贪玩,中考当天,他上午考完试,中午去网吧打了一个小时的游戏,下午回到考场继续考试。

《候鸟》故事前半部分的氛围,更多来自于他赶上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生育高峰——苍蓝的风参加中考的那一年,北京的中考考生人数接近20万,高中录取分数线被拉得很高,他中考时的“摆烂”也和这有关。苍蓝的风觉得,在当时,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压力,权衡未来的犹豫,和容易鲁莽、冲动的情绪,和很多玩家对高考的感受实际上是殊途同归的。

“最容易让玩家感同身受的部分可能也是在这里,实际上,很可能并不是我编得多么高明,但是我成功勾起了大家对往日的回忆,然后这些死去的回忆自动发起了攻击,才产生了这样的效果。”在一篇关于《候鸟》的创作感想文章中,他写道。

身份的故事

苍蓝的风:这一篇评论是批评《候鸟》的剧本文笔不行的。这类批评也不算太少,不过把它挑出来算是我个人的私货……为什么呢?因为这位玩家批评我“不如民间汉化组的文笔”,然而他的Steam ID是《近月少女的礼仪》里的角色,而“近月”的民间汉化版……恰好是在下组织做的。天地良心,他真不是我找的“托”。

以及,这一条评论的背后,也代表了我们身份的转变,我们是成立于2002年的社团,最开始的时候只能讨论官方中文版作品的内容,之后逐渐开始转播日文版作品的资讯,再往后自己做汉化组翻译作品,最终自己制作同人游戏。筚路蓝缕,砥砺前行。

获得认可的故事

苍蓝的风:言简意赅的评价,“照镜子”在评论区里出现的频率相当高,算是这部作品的一个注脚:我们希望写出的,是一个发生、且只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我们做到了,获得了认可,这份满足感足以刻骨铭心。

一定程度上说,《候鸟》希望呈现的是一个“完全本土化”的现实主义作品。在决定创作这件作品的时候,苍蓝的风心中最明确的目标是“我要讲一个这样的故事”。从结果上来说,他也确实做到了。

目前,苍蓝的风还有制作《候鸟》DLC的计划,他希望在DLC中延续《候鸟》的整体风格,但在命题上不那么严肃,“因为DLC,就是请大家吃糖的嘛”。此外,他还计划着继续创作新的作品——体量更小、“轻小说”式的中短篇故事。

苍蓝的风很喜欢《候鸟》中这段看烟火的剧情

“本土化这个命题,它可能是我的一个日常组成部分,我会按照我目前已经走通的经验,继续把它走下去。但我不会特别去强调这个命题。”他说,“我后续的作品从主题到技巧上,可能还会有一些新的选择。”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