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资本交易自由与国家外贸安全的底线碰撞。

鲸商(ID:bizwhale)原创 作者 | 胡笃之

最近,#李嘉诚要卖43个港口给美国企业##李嘉诚要卖港口官方转发莫天真勿糊涂# 话题冲上热搜。

众所周知,李嘉诚每一次投资都有些“未雨绸缪”。从上一次房地产的撤退,到此次港口买卖,其都像完成了一场精妙的“资本急刹车”。

而此次李嘉诚以总价228亿美元把43个港口卖给了美国贝莱德财团,此举不仅让曾经的摇钱树易主,刷新了港口资产交易的纪录,还让不少网友开始讨论这笔收购的背后,美国白宫对巴拿马运河的虎视眈眈。

在网友们讨论“民族大义”与“商业逻辑”之余,商业嗅觉一直很敏锐的李嘉诚被推到风口浪尖。在其陷入争议的同时,事件还会往哪种方向驶进?

港口交易,外贸震颤

靠塑胶花生意起家的李嘉诚,向来的操作是低买高卖,“不赚最后一个铜板”。这次出售的港口生意,是他的常规商业操作之一。

早在1997年,李嘉诚通过投标拿下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关键港口。手握大洋两侧的黄金节点,全球6%的海运贸易量从这里经过,这条运河本身就是国际资本资源抢夺的“赛场”。

一直以来,港口都是全球贸易的关键基础设施,具有较高的战略价值。尤其是巴拿马运河,李嘉诚所拥有的“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这两个港口,是其中价值最高的,它们分别扼守运河东西两端的入口,对所有过往船只而言,是全球航海的关键点。

每年全球有6%的海运贸易得从巴拿马运河过,中国商船货运量在里头占比达21%。2024年光通行费就狂揽49.86亿美元,净赚34.53亿美元。

此次李嘉诚卖港口的争议,主要是因为这些港口是中美地缘政治博弈的焦点。特朗普上台后,多次高调宣称要“夺回”巴拿马运河,甚至威胁动用武力。甚至美国务卿鲁比奥首次外访即直奔巴拿马进行施压。

并且,一些美英媒体称,贝莱德CEO芬克与特朗普私交甚笃,在收购洽谈期间曾到白宫向特朗普汇报有关情况。显然,特朗普没有把这个交易视为“普通的商业行为”,毫不掩饰、肆无忌惮地直接插手、操纵,完全将其作为推行全球霸权的手段。

而贝莱德又是全球最大资管公司,其与全球基建基金 GIP、航运巨头MSC 共同打造的收购天团,准备在交易完成后,其就能成功跻身全球三大港口运营商之列。细看贝莱德的布局,能发现其已先掌控鹿特丹EUROMAX码头(中欧班列欧洲终点站),掌握亚欧贸易的重要枢纽;拿下巴拿马运河港口,控制住太平洋-大西洋航运链路。如此一来,美国就能对大宗商品定价方向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还可能会提高中国货运停靠成本,挤压中国航运企业份额。很多网友认为,巴拿马的诸多港口被收购后,美国势必会将之用于政治目的,中国在此的航运贸易势必受制于美。

美国一旦实施诸如选择性限流、加征“政治附加费”等手段,中国企业外贸的物流成本直线上升,通行效率低下也会影响供应链稳定性,进而削弱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使诸多外贸企业的海外发展利益被美国蚕食。

此番操作与之前打压中国企业华为颇有相似之处。可以看出,这笔交易并不单纯。国务院港澳办转载的一篇名为《莫天真 勿糊涂》的文章指出,特朗普和美国方面一点都没有把这个交易视为“普通的商业行为”,毫不掩饰、肆无忌惮地直接插手、操纵,完全将其作为推行全球霸权的手段。

500

而李嘉诚在此时决定出售港口,撞上了美国对巴拿马政府施压的关键时刻,难免让大众担忧。

所以,大量网友认为李嘉诚宁可卖给美国,也不留给中国,这波操作是不是太崇洋媚外了?”“为了钱连国家利益都不顾了,简直是背叛和出卖全体中国人。” 认为李嘉诚 “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他作为华人商人,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能只看钱。

中美博弈下的商业“优化”

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更何况是作为精明商人的李嘉诚。

在骂声一片中,也有不少人为李嘉诚说话。郎咸平就直言,李嘉诚卖掉巴拿马港口,是一次绝妙的资产置换。从商业角度讲,巴拿马港口利润低、风险高,留着说不定哪天就砸手里了,卖掉反而是明智之举。

近年来,李嘉诚旗下长和实业的业绩表现并不理想,这或许也影响了李嘉诚出售港口资产的决策。从2021年至2023年,长和的营收分别为2808.47亿港元、2624.97亿港元和2755.75亿港元,净利润分别为334.84亿港元、366.80亿港元和235.00亿港元。

2024年上半年,长和的营收为1364.51亿港元,虽有小幅增长,但净利润为 102.05亿港元,却有所下滑。与此同时,长和的股价自2020年以来也表现不佳,五年内跌幅超过20%。公司有多次回购,但股价依旧低迷。

此次售卖的港口业务,正是长和的第三大主营业务。该业务虽能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但盈利能力相对有限。据摩根大通研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巴拿马港口业务的EBITDA不足集团总值的1%,在港口业务板块中仅占3.9%的吞吐量。

500

基于以上情况,李嘉诚才决定卖掉收益不好的港口。很多网友认为这是体现其商业智慧的一步妙棋。对商人来说,每个阶段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调整优化,是常规操作。

在售卖掉部分港口后,长和可以借此资金偿还债务、降低杠杆,同时投入到更具潜力的核心业务或新兴领域,进一步提升集团的整体盈利能力。

而长和股价也在短期内大涨。3月5 日收盘涨幅达21.86%,3月6日继续上涨11.04%,这显示出投资者对长和这一决策的认可,以及未来发展的高度期待。

在交易完成后,长和获得了190亿美元现金,其净负债率将从23.6%骤降至18%以下,甚至可能实现“净现金状态”。

有业内人士称:“李嘉诚这是把锈迹斑斑的铁锚换成真金白银,去造更快的船。”

确实,李嘉诚本质上就是位商人,商人逐利本就是天性。他选择在此时狠心抛售,本质上是将地缘政治风险转化为现金流,避免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他在做决策的时候,肯定会优先考虑商业利益。郎咸平认为,李嘉诚的出售行为是“最漂亮的资产置换”,符合其“低买高卖”的商业逻辑。

不过,同样作为香港地区的企业家,其他几位的选择与李嘉诚截然不同。比如包玉刚在1978年与国内造船企业签署协议,订制多艘船只,推动中国船舶业走向世界。其还在1989年中英关系陷入僵局时,不断协调英、美、日和中国之间关系,为解决香港问题贡献力量。

还有实业起家的霍英东,在改革开放后,其积极到内地投资。他创立了内地第一家五星级宾馆,投资了上百个医疗机构。还花费巨资开发广州南沙,从修建公路到建立码头,15年内访问南沙高达800次。在项目最盈利时,他以一块钱将价值3000亿的地皮转让给国家。此外,他还捐助在南沙建立中学,拨款支持香港大学北上南沙,与专家合作研究科研发展。

这都与李嘉诚的商人气息有些许不同。也难怪看客们会认为李嘉诚此举虽精准踩点,只是少了些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

当然,在售卖港口之外,李嘉诚最近几年一直在出售资产,其商业版图还在持续瘦身。他似乎有其他的深谋远虑和战略布局。

李嘉诚资产“甩卖”史

早在2021年,和黄医药就果断退出传统中药业务,出售与广药集团合资的白云山和黄药业全部股权。这意味着李嘉诚准备哦集中资源投入生物医药高增长领域,是向创新药研发转型的重要信号。

2022年,长实集团出售英国最大配电公司UK Power Networks,但因英国政局动荡和汇率风险,交易最终搁浅。

到了2023年,长实集团在香港楼市推出的 “亲海駅二期” 项,以较周边房价低 20%-30%,引发市场对香港楼市“崩盘”担忧。这也能看出长实集团对市场趋势的精准把握,更体现了其敢于在楼市低迷期逆市而为的勇气。

进入2024年,李嘉诚家族的资本腾挪进一步加速。他们精准高位减持邮储银行H股,套现超8.2亿港元,持股比例大幅下降。

同时,面对欧洲经济波动风险,长和系开始收缩英国资产组合,出售部分电网及水务资产,回笼资金并转向清洁能源和生物科技赛道。

500

(和黄医药宣布出售其在上海和黄药业45%的股份)

2025年1月,和黄医药再次出手,以6.08亿美元出售上海和黄药业45%股权,彻底告别传统中药业务。这笔资金被注入新一代抗体靶向偶联药物(ATTC)研发,标志着和黄医药全面押注高附加值生物医药领域。同时,李嘉诚还转身收购英国32座风电场。其十分看好欧洲能源转型催生的风电红利。

回看李嘉诚近年来的资产出售行为,展现了其作为商业巨头的稳健与睿智,“低买高卖”的核心策略贯穿始终。

而李嘉诚也曾表示,“做生意有买有卖再正常不过,这些全是出于市场和经济情况而做出的决定。”未来,其投资重心或进一步向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倾斜。新的产业机会,或许会再次掀起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