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上山”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院士提出,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议。有人质疑其可行性,指出水稻产量难以达到预期,甚至有人指责其破坏生态、纯属折腾。面对这些非议,朱院士保持了沉默,未予回应。6月30日,朱有勇院士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沉默,在他所推广的水稻种植山地上接受了专访。朱有勇院士强调,实地考察至关重要,任何事物都需亲临其境才能洞悉真相,避免以讹传讹。网络上,有人误将关于毁林造田的视频与“水稻上山”项目相联系,进而在评论区对朱有勇进行指责,甚至骂其“坑害农民”“祸及子孙”。面对这些质疑,朱有勇院士表达了他的看法。他认为,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应该更加宽容创新,而非过度苛责。他鼓励大家亲自到实地考察,以避免被网络上的不实信息误导。同时,朱有勇也理解网络上的一些质疑,毕竟对于水稻旱种、坡上种水稻以及水稻上山这些新技术,如果不是专业人士,确实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接受。但他也强调,作为一名科技人员,自己会坚定地做好本职工作,致力于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

“水稻上山”究竟是怎样一项技术?

“水稻上山”技术,究竟是何方神圣?该技术独树一帜,将“山下水田”的杂交稻品种移栽至“山上旱地”,摒弃了传统的泡田、育秧插秧与灌溉流程,却依旧能实现可观的产量。起初,朱有勇教授称其为水稻旱种,但在向农民传授技术时,他发现“水稻上山”这一说法更易为农民所接受,于是便更名为“水稻上山”。

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当地村民以种植玉米为主,水稻产量仅能达到150公斤。然而,这里的农民往往选择将玉米出售,再用所得资金购买大米,通常300公斤至400公斤的玉米仅能换回200公斤大米。朱教授的愿景是让山区的民众能够自给自足,不再需要外出购买粮食,这不仅保障了他们的口粮安全,同时也为国家的粮食安全贡献了一份力量。去年,朱有勇教授将澜沧县作为示范基地,大力推广了2861亩旱地水稻的种植。他深知,在农村长大的他,曾目睹山坡上缺乏水田,只有旱地,这激发了他让山上的农民能够自给自足,吃上自己种植的大米的坚定决心。

水稻旱作与传统水田种植有何显着差异?

“水稻上山”的推广面临两大挑战,分别是旱地种植水稻的品种筛选和杂草控制。针对这些问题,朱有勇教授有何妙招呢?

在旱地种植水稻,首要任务是挑选适宜的品种。朱教授指出,旱地种植水稻的关键在于解决分蘖问题,因为大部分水稻在分蘖时需要充足的水分。然而,在旱地上种植时,必须将水稻从单株转变为丛株,以确保产量。为此,朱教授的团队利用杂交优势,培育出分蘖能力强的一系列品种。

另外,旱地种植还面临抗旱问题,这要求水稻的根系必须非常发达。在旱季,水稻会努力生长根系,一旦降雨,就能迅速恢复生长。

此外,旱田相较于水泡田更易滋生杂草,因此如何除草也成为一大难题。朱教授介绍,由于旱地水稻田里无法使用农药,他们采用了一种独特的种植方式——穴播。这种方式使得杂草种子大多停留在土壤表面。在播种后,如果遇到降雨,杂草种子会先于水稻种子萌发。利用这个时间差,他们可以在播种后立即喷洒除草剂,而稻子出苗时,农药的药效已经消退,从而实现了对杂草的有效控制。亩产778公斤,这一显着成绩是如何达成的呢?在党的二十大代表通道上,朱有勇透露,他们团队近期研发出水稻旱地种植的新技术,成功实现了“水稻上山”的突破。这一创新技术深受农民喜爱,并在蒿枝坝村得到广泛推广,覆盖了405亩的面积。令人瞩目的是,该技术下的水稻产量高达788公斤,人均产量更是突破了1000公斤。

对于“亩产778公斤”这一数据,朱有勇进行了详细解释。他强调,该数据是在去年严格遵循测产程序、挑选了一块优质土地进行测产所得,所有相关数据均真实可靠。他热忱邀请大家在秋收时节亲临现场,目睹这一高产成果。500工人驾驶收割机紧张忙碌地抢收稻种,无人机在空中拍摄下这一幕幕。据当地村民透露,“水稻上山”这一创新技术深受农民喜爱,已在蒿枝坝村广泛推广,覆盖了405亩的广阔面积。朱有勇教授更是雄心勃勃,计划在澜沧县进一步推广20万亩的旱种水稻。然而,他也提醒大家,“水稻上山”并非随处可推广的神奇技术。水稻的生长与发育离不开充足的降雨,因此,在推广过程中必须仔细研究当地的降雨量及其与水稻生长周期的契合度。2023年,云南省在水稻旱种方面取得了显着进展,共计推广了28万亩。展望秋季收获,朱有勇教授满怀信心,他认为,尽管未来可能面临气候和病虫害等挑战,但到那时,我们将能亲眼目睹今年这几亩地的丰硕成果。这种信心的源泉在于,今年的秧苗生长状况比去年更为理想。

针对“水稻上山”引发的争议,全国农技中心和耕地质量中心的负责人接受了记者采访。他们澄清道,网民所质疑的开山造田、毁林造田等行为并不存在,同时强调该栽培模式仅适用于云南海拔1700米以下、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的山区旱地。此外,他们还指出,虽然大部分水稻种在平原地区,但丘陵和山地的稻田也占据了一定比例。据调查,山地水稻的平均亩产为350公斤左右,虽低于平原和丘陵地区,但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对于网民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质疑,相关部门也进行了回应。他们强调,国家对坡耕地上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要求规范选址并禁止在不适宜的地方进行建设。同时,他们也指出,网上流传的一些与“水稻上山”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实际上与事实并不相符。问:您提到“水稻上山”并非“毁林造田”,但网络上确实存在将两者相联系的观点,这反映出某些地区确实存在“毁林造田”的现象。那么,国家在这方面有何政策规定呢?

答:耕地对于粮食生产而言至关重要,保障14亿人的饮食安全,首要任务是坚守18亿亩的耕地红线。近年来,国家已实施一系列措施来严格保护耕地,然而,仍有个别地区违规将耕地用于非农业或非粮食生产,例如进行绿化、挖湖造景、挖塘养鱼以及种植苗木草皮等活动,这些行为均需整改并恢复为耕地。在整改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区分和处理,避免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做法。同时,我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作物生长规律,严禁在果树盛果期、林木成林期或鱼塘收获季等情况下,盲目拔除苗木、砍伐树木或填埋鱼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某些地区在整改复耕过程中涉及将退出的林地转为耕地。这些“林”并非先前“退耕还林”政策中为生态保护而种植的“林”,而是近年来违规在耕地上建设的“林”。对这些林地的整改复耕,并非“毁林造田”,更与网民所理解的“退林还耕”无关。

接下来,我们将关注云南省关于“水稻上山”推广的实际情况。2022年8月24日,腾冲科学家论坛的《院士讲坛》第三期在腾冲启迪科学家小镇盛大举办。朱有勇院士以“农民院士——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核心理念,详细阐述了他在保山的科技扶贫经历,并结合实际,从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山区林下中药材、河谷冬季马铃薯、半山区旱地水稻等产业如何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此次讲坛期间,朱院士还亲自赴启迪农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农场条件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宣布将在2023年启动一项旱稻试验田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在腾冲启迪科学家小镇的启迪农场正式启动。红河开远——朱有勇院士的农业实践新篇章腾冲科学家论坛的精彩继续,朱有勇院士的足迹也踏上了红河开远。这位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农民院士,在新的土地上又翻开了农业实践的新篇章。他深入田间地头,与当地农民亲切交流,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山区林下中药材、河谷冬季马铃薯以及半山区旱地水稻等产业的种植技术,推动乡村振兴的步伐。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中和营镇,这片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域,长期面临着缺水和干旱的挑战。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当地村民多年来一直只能种植耐旱的农作物。然而,随着脱贫工作的推进,大米逐渐成为了基本口粮,但购买渠道的局限性让村民们渴望能够自己种植大米。朱有勇院士深知这一需求,他决心帮助村民们实现这一愿望,共同开辟新的农业篇章。500水稻旱作技术。受访者供图

通过杂交优势,团队成功育出了一系列新品种,这些品种在旱地上的分蘖表现与水田无异,且根系更为发达,深入土壤,从而增强了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有效提升了抗旱性。朱有勇指出,他们的技术突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杂交优势,成功育出了旱地条件下分蘖旺盛的“滇禾优615”等系列品种,突破了水稻旱地种植分蘖不足的难题;二是基于对旱地杂草生长规律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了水稻旱地种植的封草技术,有效解决了旱地杂草问题。随后,朱有勇团队在中和营镇进行了示范种植。最初设定的亩产目标是500公斤,但实际测产结果显示,最高产量达到了736.28公斤,超出了预期。云南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的405亩旱种杂交稻喜获丰收,总产量达到28万公斤,让村民们人均获得了超过千公斤的稻谷。过去,由于村里只有旱地,村民们购买大米成为生活中的一项负担。而现在,通过推广旱种杂交稻,他们终于实现了“大米自由”。在云南的山区,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水稻种植常常面临缺水的困境。为了集成推广绿色高效的旱种栽培技术,同时减少药肥用量、节省人工投入并实现最大产量效益,云南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农技推广部门以及广大群众形成了强大的合力。他们积极培育生产主体,建设示范基地,以辐射带动的方式推动技术的应用和发展。2022年,云南制定了杂交稻旱种推广的详细方案,特别着眼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旱地,这些地区雨热资源充足,适宜种植。计划在未来推广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高级农艺师道金荣透露,为确保达成预期目标,已组建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同时加强技术创新集成。西双版纳州在2022年实现了旱种杂交稻面积的显着增长,达到10.6万亩。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的高级农艺师普丽花介绍,该州已积累了数年的旱种经验,通过与经济作物的套种,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去年,他们利用无法种植大春作物的田地进行了旱种试验,并提供了农资补助和技术支持,成功推广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种植模式。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全省杂交稻旱种试点任务在2022年已超额完成,预计今年将进一步推广至不少于50万亩的面积。尽管旱种杂交稻需水量有所减少,但其种植地仍需满足一定的年降水量标准。然而,对于大多数适宜种植的南方山区而言,仅靠自然降雨就能满足水稻生产的需求,从而节约了生产用水的成本投入。此外,新技术还简化了育秧、插秧等环节,使得整地、播种、施肥、施药和收割等环节更加适合机械化操作,显着减少了人力投入。

目前,云南已成功选育出多款适宜不同海拔高度的杂交稻品种,如“滇禾优615”和“云陆142”等。这些品种不仅耐旱、抗病,还展现出强大的分蘖力、丰产稳产以及广泛的适应性,非常适合在各种地区进行旱地种植。据云南农业大学稻作所博士李娟介绍,全省正在大面积推广的“滇禾优615”品种,是由该所与企业联合选育的适宜旱种杂交稻。该品种在旱地条件下能充分利用杂交优势,根系分蘖旺盛且耐冷性良好。据全省多个点位的测产统计数据显示,“滇禾优615”的平均亩产已超过500公斤,显示出其卓越的产量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