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胡适在现代历史上的定位很明确》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1、作者观点还算客观。正反面分析了胡适。

2、作者的结论值得商榷。

胡适的定位很复杂,其人生轨迹也很复杂。有贡献,有风骨,就其个人人品而言,并无多大污点,这跟秦桧、蔡京之流,有本质不同。胡适属于路走错了,在大时代,选择错误。民国文人大多面临这种抉择,但是历史由胜利者书写,失败一方,很多在当年很正常的行为,在后世会有不一样的评价。

比如,如果你回到40年代,国共两党,实际政权在国民党手里,当时他们还是合法政府,是抗日主力,胡适作为这个政权的外交部长,实际也是当时中国的外交部长。他的行为,很多时候代表的不一定是他本人的意志,而是上层意志。他为当时中国合法政府服务,谈不上多大污点。

3、作者对胡适的评价,都采用改开之前的结论。改开之前,学界极左横行,这是常识,所以那27年对现代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在改开后都几乎全部推倒重来。

那个年代,是没有谁敢说国军抗日成就的,老蒋等国民政府官员,是不能有任何正面评价的。别说国民党了,当年我们自己这边,很多功勋卓着者,都顶着一身污名。当时对国军人物的评价,自然以极左思想指导。

4、改开之后,我们对历史平反,这个过程持续了数十年。不仅我们的将帅平反了,实际对国民党的评价也平反了。比如不再一味贬低老蒋,也认同了他的抗日功绩。当年国军正面战场也很多进入影视,像台儿庄战役,常德保卫战,远征军等都基本正面看待。2015年抗战70周年,首度邀请国民党老兵参加,并且之后,对有抗战贡献的国军身份的老人,国家开始发补贴。这都是承认了他们的功绩和身份。尤其我们中央认定的两个100位为新中国做出贡献名单,纳入了戴安澜等国民党将领。

这都是我们对历史的纠偏。

同样,我们对胡适也做了重新评价,全国高校教材,版本非常多,几乎都正面评价了胡适的贡献。这些教材都是经过了教育部、党史研究所等相关部门严格审定的,教材的结论,基本可以代表我国官方的评价。

5、我们官方态度,大体是承认胡适的贡献,也不再提什么反动文人这种概念(这是文革时候的用语)。但是反对过度美化这些国民党时代的文人。前些年一些公知,刻意美化,几乎把胡适吹成了圣人,显然有误导的嫌疑,今天的文化界重新认识,也算是对前些年过度吹捧的纠偏。

但纠偏并不是反转,今天很多人简单的一概否决,显然又走入另一个极端。大体上,胡适在文化上、教育上的一些成就和贡献,我们还是要承认的。他在政治上的一些观点,则应该谨慎对待,该否定的要否定。

胡适正如作者所说,有重要贡献。但也确实存在政治错误。他是一个复杂的人,既不能简单否定,但也不能刻意美化。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中,给与客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