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圈日报

· 海外学界

多国研究人员近期在美国边境被拘留遣返,引发恐慌

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报道,过去一个月内,美国边境出现了多起科学家被边境官员拘留或遣返的事件,引起科研界恐慌。例如,法国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一名空间科学家原计划前往在美国举办的国际月球与行星科学大会(LPSC),却因个人设备中存有批评特朗普削减科研经费的言论,在美国机场被拘留后遣返回欧洲。但美国国土安全部声称,该科学家被遣返是因为个人设备中存有美国国家实验室的机密信息,违反了保密协议。此外,美国布朗大学的一名黎巴嫩籍肾脏移植专家在试图返回美国时,被指控手机中的图片与恐怖组织相关而被遣返。此外,一些参与多样性、公平性和包容性(DEI)研究项目的学者也称自己在机场遭遇了额外盘问。

随着特朗普政府加大对边境安全的审查力度,如今即便是持有有效签证或绿卡的研究人员也可能面临额外的安全检查。这些事件不仅加剧了外国研究人员对前往美国参加会议或进行实地研究的担忧,还促使部分学者重新评估他们在美国开展研究的计划。面对不断增加的不确定性,一些学者建议将学术会议转移到加拿大或欧盟举行,以避免潜在的风险和不便。(《自然》新闻,泰晤士高等教育)

· 高被引学者

最新版“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发布!2024 上榜人数突破 6000 人

500

不同学科上榜人数(图片来源:“爱思唯尔科研医学服务”微信公众号)

500500

2024 年中国高被引学者统计(来源:“软科”微信公众号)

3 月 25 日,爱思唯尔(Elsevier)正式发布 2024“中国高被引学者” (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 榜单,共计 6388 人上榜,来自 547 所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覆盖了教育部 10 个学科领域、83 个一级学科。其中化学学科高被引学者最多,共 501 位;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学等学科均超过了 200 位。此外,科研年限 1-10 年上榜学者占比 2.3%,科研年限 11-20 年上榜学者占比 26.7%。

2024 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所属机构中,中国科学院拥有最多的高被引学者,共 533 位。高校中,共有 10 所大学的高被引学者数量超过了 100 位,分别是清华大学(279 位)、浙江大学(256 位)、北京大学(219 位)、上海交通大学(196 位)、复旦大学(159 位)、华中科技大学(129 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20 位)、南京大学(117 位)、武汉大学(116 位)、中山大学(112 位)。(“爱思唯尔科研医学服务”微信公众号,“软科”微信公众号)

相关阅读:

496 所高校机构 5801 人上榜!最新版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发布

· 神经科学

跑马拉松时,大脑也会被烧来供能

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消息,一项 3 月 24 日发表于《自然-代谢》(Nature Metabolism)的研究发现,一种包裹在大脑神经元周围、起到电绝缘作用的脂质成分——髓磷脂——可能在人体运动期间为大脑供能。

长期运动会迫使人体消耗储备的能量。此前对啮齿动物的研究显示,这些脂质可能成为极端代谢条件下的能量来源。为在人体中验证这一点,西班牙巴斯克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磁共振成像(MRI)扫描监测了 10 名跑者(8 名男性和 2 名女性)在马拉松比赛前后 48 小时内的大脑组成变化,借助大脑髓磷脂水分数实现非侵入性的髓磷脂水平检测。结果发现,比赛结束后,参赛者大脑中 12 个白质区域的髓磷脂水平会出现显着的暂时下降。这些脑区与运动协调、感官知觉和情绪有关,但下降的幅度在全脑中很有限。作为随访,研究人员在赛后两周和两个月时再次对跑者进行大脑成像,发现髓磷脂水平在两周后开始回升,到两个月后已完全恢复到跑步前的水平。这表明髓磷脂可能在大脑能量储备不足时被用作能量来源。研究人员推测,这种髓磷脂的消耗和再生可能是有益的,有助于“锻炼大脑的代谢机制”。不过,该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样本量较小,有必要进一步在大规模人群中进行测试。未来,研究人员希望探索这些变化对神经系统和认知功能的影响,以应用于相关疾病的治疗。(《自然》新闻)

· 生物医药

干细胞疗法成功治疗瘫痪患者

据统计,2019 年全球约有 90 万人遭受了脊髓损伤,大约 2000 万人正与脊髓损伤共存,但传统治疗方法对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效果有限。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报道,近期,日本科学家使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细胞),成功让一名瘫痪男子恢复了独自站立的能力。

在这项 iPS 细胞治疗瘫痪的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首先会使用来自供体的 iPS 细胞创建神经前体细胞,而后会在受试者的损伤部位注射两百万个这种细胞。据悉,2021 年 12月至 2023 年间,共有 4 名受试者参与该临床试验。4 名受试者均为成年男性,其中两人年龄在 60 岁或以上。这些受试者在受伤后 2-4 周内接受了手术,并在术后 6 个月内服用了免疫抑制药物。结果显示,4 名受试者中的两人分别恢复了部分运动功能和获得显着功能提升,其中一人能独立站立且正在接受行走训练,另一人恢复了移动手臂和腿的能力,还有两人未见明显改善。在为期一年的随访过程中,受试者并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这些结果初步显示了该疗法的安全性,但目前尚未经过同行评审。研究人员计划进行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以验证疗效。(《自然》新闻)

科学家开发新型避孕药,一次注射或多年有效

在一篇近日发表于《自然-化学工程》(Nature Chemical Engineering)的论文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型避孕药递送方式:将药物以微小晶体混悬液的形式注射,能够使其在皮肤下形成可维持数月甚至数年的药物“储库”,减少频繁注射需求并减轻疼痛。

此前,市面上的注射用混悬剂通常只能持续起效 3 个月,或者是虽可持续更久但更难注射。因此,研究人员希望开发一种可用小号针头注射同时能持续至少 6 个月至两年的制剂。研究团队使用左炔诺孕酮作为模型药物,发现将其晶体混悬于特定有机溶剂中注射后,其可在皮下自组装成高度致密的植入物,而且该制剂可轻松通过小号针头注射。通过调整药物库密度,研究人员能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延长作用时间,满足不同治疗需求。在动物实验中,这种制剂稳定释放药物 3 个月后仍存有约 85% 的药物,表明其可持续释放药物更长时间。研究人员表示,基于对临床前数据的后期分析预测,该制剂或可持续释放药物一年以上。此外,注射后形成的高度致密的植入物也可通过手术移除以停止治疗。未来,该技术也有望用于递送治疗神经精神疾病、艾滋病和结核病等的药物。(麻省理工学院)

· 流体动力学

行人过马路的流体动力学

你是否留意过,有时人行道上人群熙熙攘攘却井然有序,行人自觉排成队列,顺畅地与对面来的人流交错而过;而有时,人流却变得混乱不堪,行人随意穿梭,磕碰不断?在一篇近日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论文中,来自英国巴斯大学(University of Bath)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MIT)研究团队确定了行人从有序行动转变为混乱穿梭的关键临界点。

研究人员构建了流体动力学模型,将行人可能选择的不同方向角度以及避让动作考虑在内,模拟繁忙人行道上的人群行为。为了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研究人员还在体育馆内进行了受控的实景实验,收集真实人群以不同角度在模拟人行道上行走的轨迹数据。结果发现,现场实验结果与数学模型的预测高度吻合,当人群的角度分布较小时,比如在人行横道上相向而行,此时更容易形成有序的队列。这种秩序仅限于行人行走方向的角度分布小于 13 度 ,一旦超过这一角度,比人流将明显变得无序,难以形成队列,整体通行效率也会降低。该发现有助于帮助城市规划者设计更安全高效的行人空间,比如限制人行横道的宽度和位置,引导行人尽可能以较小的角度穿行。未来,研究团队计划在步行街、交通枢纽等真实的城市环境中验证这项理论预测。(巴斯大学,麻省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