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现在我不再沉默”推荐,来自《如何看待媒体报道成都全女维修团队「强记女工」?》评论区,标题为现在我不再沉默添加】

这媒体真是孤陋寡闻,还以为全女性团队是什么开天辟地的创举。

其实几十年前早就有了,以梁军为队长的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队就是典型。她们个个都是行家里手,而且跟男同胞一样,不惧严寒,勤奋工作。

现在某些媒体吹的很起劲的什么全女性团队,能比的上这些前辈么?她们有没有一颗像前辈那样坚韧顽强、爱岗敬业的心?

人民日报1950年7月16日 第4版

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队

张振义

看,我们的拖拉机

身上带着铁犁

耕起了草原万里

我们是生产的动力

开哟!开哟!

开遍了祖国的大地……

——德都萌芽乡师农场女拖拉机手唱的歌。

黑龙江省德都萌芽乡师农场的女拖拉机队在六月三日正式成立了,队员共十一人。这是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队。

这个女拖拉机队有着五名驾驶员、五名助手和一个文化辅导员,管理着三部机器。梁军是队长,吴玉珍是文化辅导员,其余的九个人是——田淑芳、陈娅茹、陈彦、黄桂珍、刘淑新、孙迎新、宋荣、何秀芳和张凤燕。

一九四八年五月,梁军在北安拖拉机训练班毕业,开着拖拉机回到德都萌芽乡师范学校来。同学们都很兴奋地去迎接她。那时,陈娅茹非常感动,也热情地要学会开拖拉机,为祖国建设服务。梁军就耐心地帮助她。去年春天,陈娅茹就加入拖拉机队,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烟呛,机器烤,还常常在地里打小宿……。经过艰苦的学习,她到底学会了这门技术。

陈娅茹能顶班开车的消息一传出去,田淑芳、陈彦、黄桂珍在一块商量后,也报名参加了拖拉机队。那时正是秋天,在地里休息的时候,她们坐在榛柴票里,听梁军讲机器原理。拖拉机不分日夜的轰鸣,她们也不分昼夜地忙着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校长高衡同志(现在的黑龙江省文教厅长仍兼萌芽乡师范学校的校长)从沈阳来信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要在五星红旗招展下,奋勇前进,建设前途无限美好的祖国”。领导同志都在热心地关怀着她们的进步,关怀着她们的健康。首长常常嘱咐技师:“要耐心地教,要照顾她们的身体。”她们在学习时,有了小病不肯休息。首长和同志们都催促她们去治疗,不让她们在病中做重活。这样,她们学习更加充满信心,更加积极努力了。

去年冬天打麦子时,温度在零下三十多度。她们五个,和男同学一样,在严寒里奋勉工作,手冻坏了也不肯休息。

她们进步的迅速,出乎一般人的预料。今年正月,学员举行拖拉机操纵考试。陈娅茹坐在“斯特兹”的机座上驾驶,技师坐在旁边。当开到急弯时,大家都为她担心。蚕轮咔咔的响,发动机轰隆震耳,她有些不安。可是,凭着八个多月努力学习的经验,她沉着地摆了两下“油门”,就顺利的过去了。这次考试中,她考上了驾驶员;学了五个月的田淑芳、陈彦,考上了一等助手;黄桂珍考上了二等助手。

考试以后,她们提出要在春季里争取全当上驾驶员。她们互相帮助,努力学习。今年三月,梁军从亚洲妇代会开会回来,女队员们从车库里跑出来,带着满手火油就和她握手,并且钦羡地问她:“看见毛主席没有?”

她们抢着看梁军从妇代会带回来的画刊。她们看到苏联集体农庄的幸福生活,看到苏联第一个女拖拉机队队长安格里娜,便兴奋地想到了新中国美好的未来。

“三八”妇女节的时候,她们曾经要求上级成立女拖拉机队。那时,领导上考虑到女拖拉机驾驶员人数还少,技术还不够成熟,没有允许。现在,又有五名健壮的女青年入了队;田淑芳、陈彦、黄桂珍也都已升了驾驶员。因此,在六月三号,举行了仪式,正式成立了女拖拉机队。

第二天,女拖拉机驾驶员们分乘着三台拖拉机,奔驰在这辽阔无边的大草原上。司机棚前插着党和政府送给她们的一面红旗,周围插满了各色美丽的野花。拖拉机不住的轰鸣,红旗随风飘展,女队员们齐声地唱着:

“哦!火犁,你是钢铁的战马

火犁,你是我们亲爱的战友

你发出愉快的声音

我们已到了开耙时候

我们走遍田野

驾着神马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