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观网的一则新闻,说香港航空禁止把“充电宝”放到行李架上。
这不由让我想起几天前的香港新闻,《禁用“尿袋”,不得放到行李架上》。
经常去HK的网友们基本都知道,香港的有些电器词汇与内地差异很大,如果不知道缘由的内地游客,99%估计会引起误解。
而“尿袋”这个香港的充电宝叫法,就是重灾区了,一直被“诟病”,不知情况的内地人士一定会误解!
简单来讲,把充电宝叫做 “尿袋”,香港的这个奇怪的叫法,是由于早些年充电宝设计形状非常像医用尿袋,因此,充电宝的“花名”慢慢由此被叫开来,一直保持至今。
但由此衍生出一个问题也不容忽视,那就是:
用词“不雅”的专有名词,一定会给到这个物品形象造成负面信息、甚至是一种负面的名词。
试想一下,在中环金融中心里,一位打扮性感前卫的OL,向一位西装革履的精英帅哥开口就要借“尿袋”,好家伙,在话音的传播距离之内,负面形象立马笼罩开来,这种用词场面,十分地“不雅”~~
又比如,HK与内地员工共事时,借U盘数据常见的事情,但是,香港把U盘叫做“手指”,当人家向你借U盘时,会说:借手指来用一下。这场面,是何其费解~~哈哈~~
简而言之,香港有些“专有名词”,是缘由产品的“花名”而来,有时就连广东人都会引起误解,更别说其它省份的人士了,篇幅有限,我就不多举例子了。
OK,大家说说看:
你在香港旅游时、或者出差时,有哪些是由于名词的叫法不同而引起误解的呀?
欢迎大家闲聊一下你的尴尬场面,哈哈~~
(比如:大家去兰桂坊“夜蒲”的时候,
有没有一些由于词语表达不同,而起误会的场面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