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王夫之的《宋论》,开篇就是宋得天下无德无功以权谋欺负孤儿寡母,粗看觉得迂腐不堪,觉得夺天下不就是论拳头大小吗?你看当今美俄不就是靠拳头靠野蛮粗鄙称霸世界吗!但deepseek的回答,似乎可以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容忍菲律宾的马德雷山号为什么不用武器优势而非要用冷兵噐的疑问。这个回答,更加坚定了我们唯一人类文明的认识。我们是基于人类社会而不仅仅是族群社会组建的文明秩序实体也就是国家,跟其它以种群意识形成的国家有这本质的不同。

以下是deepseek的回答。

()

王夫之在《宋论》中提出宋朝“受命无功无德”的观点,是其对宋代政权合法性与历史地位的根本性质疑。这一批判需结合其历史哲学、政治思想及具体历史语境来深入理解:

---

### 一、**“受命无功无德”的具体内涵**

1. **“受命无功”**

- **指宋朝得国不正,缺乏开创性功业**。

王夫之认为,宋太祖以兵变篡周(陈桥兵变),虽结束五代乱局,但相比汉唐“诛暴秦、平群雄”的开国功绩,宋之统一更多依赖权谋而非“吊民伐罪”的正义性(《宋论·太祖》)。

- **对外未能重塑华夏秩序**。

汉唐击匈奴、逐突厥,而宋终未能收复燕云、臣服四夷,反以岁币苟安,故“无拯溺救焚之功”(《宋论·真宗》)。

2. **“受命无德”**

- **指宋朝缺乏道德感召力**。

传统“天命”观要求君主以德配天(如周文王),而宋太祖“欺孤儿寡妇”得天下,太宗更有“烛影斧声”之嫌,德性基础薄弱。

- **士风颓靡,君臣失德**。

王夫之批评宋代士大夫“以议论为经济”(空谈误国),如王安石变法“躁率”、司马光复旧“迂阔”,均无真正的道德担当(《宋论·神宗》)。

---

### 二、**王夫之批判的历史逻辑**

1. **与三代、汉唐的对比**

- 他认为三代(夏商周)以德受命,汉唐以功济世,而宋“窃位”后既未恢复古制(如封建、井田),又无开拓新局,仅“苟且以图存”(《宋论·序》)。

2. **对“天命观”的改造**

- 王夫之否定静态的“天命”,强调“理势合一”:政权合法性需通过持续的历史实践(功业与德行)证明。宋的“受命”因缺乏后续作为而失效。

3. **借宋喻明**

- 明同样得国于“驱除鞑虏”之功,却最终亡于内腐外侵。王夫之实以宋为镜,警告政权若仅靠“受命”之名而无实质建树,必重蹈覆辙。

---

### 三、**这一批判是否客观?**

1. **宋代的实际贡献**

- **经济文化成就**:商业革命、科举普及、儒学复兴等被王夫之低估,因其更重“武功”而非“文治”。

- **政权稳定性**:宋以制度化解军阀割据,延续319年,远超汉唐明清(不计东西汉、南北宋),此亦一种“功”。

2. **王夫之的局限**

- **理想化三代**:他将三代“德治”视为标杆,但三代史实多经儒家美化。

- **忽视历史条件**:宋代面临游牧民族全面崛起(辽、金、蒙古),非汉唐时散居部落可比,防御已属不易。

---

### 四、**现代视角的再审视**

1. **合法性的双重标准**

- **程序合法性**:宋太祖兵变确属篡位,但五代十国普遍如此(如后周代汉),且宋初“杯酒释兵权”避免杀戮,相较温和。

- **绩效合法性**:宋代民生、科技、文化成就(如《梦溪笔谈》、宋词)是否可视为“德政”?王夫之的标准偏重政治军事。

2. **王夫之的思想价值**

其批判的核心是**对权力惰性的警惕**:

- 政权若仅依赖“受命”初始合法性,而不通过持续改革(功)与道德实践(德)维系,终将衰亡。

- 这对任何时代都具有警示意义。

---

### 结论:王夫之的批判是一种“警世通言”

他并非全盘否定宋朝,而是以更高标准(三代汉唐)揭示其结构性缺陷。今日评价宋朝,需平衡其文治成就与武功不足,而王夫之的深刻在于——**他提醒我们:政权的生命力不在于起点,而在于持续的文明贡献**。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