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宁德福安,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闽剧作为福安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承载着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本文将深入挖掘闽剧的古老魅力,并探讨其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闽剧的历史渊源
闽剧,又称福州戏,流行于闽中、闽东和闽北各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当时闽中长乐、福清一带流行的民间小戏,因在地坪上围着草索演出,人们称之为“地下坪”或“牵草索”。后来,这种演出活动与外来戏班艺人结合,并融合江西弋阳腔、当地民歌俗曲等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湖调,人称江湖班。
在闽东北福安、宁德一带,当时也出现了一种以江湖和飏歌为主要唱腔曲调的平讲班。原用正音(官话)演唱的江湖班,后来改用平讲(方言)演唱,逐渐与平讲班合流,同时又吸收了唠唠班(指当地人认为唠叨难懂的昆腔、徽戏等外来戏班)的部分唱腔,形成了以平讲为主,与江湖、唠唠三者合一的班社。辛亥革命后,儒林班逐渐与平讲班、唠唠班三者合一,形成了闽班,即今之闽剧。
闽剧的艺术特色
唱腔与音乐
闽剧的音乐属高腔系统,由弋阳高腔、乱弹和民间小调组成。唱腔分为平讲、江湖、小调和其他杂曲,用闽东北或福州方言演唱,平白如讲,通俗易懂,极具特色。
角色行当
闽剧以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特别注重三小戏的表演。至其后期,因受其他外来剧种的影响,角色行当逐步增加,丰富起来,发展成九角十二角,共分三行十四人角。
服装与化妆
闽剧的服装也继承了民间小戏简朴的特色,没有堂皇、豪华的绫罗绸缎大制作,而是用一般的印花土布缝制,加以少量绸带装饰美化而已。如生衣仅在前后襟绣一朵小花,旦角即加彩色镶边,青衣以白布镶边。平民百姓则穿接近民服的斜襟衣,间以黄、白、灰、黑等颜色而已。
表演风格
闽剧的表演风格活泼、诙谐、细腻,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演员们凭借丰富的表演技巧,将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闽剧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
为了保护和传承闽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安市老年大学成立了平讲戏培训基地,开展平讲戏培训,让更多的学员认识、了解并传承这一地方剧种。
发展
近年来,闽剧在演出形式、剧目内容等方面不断创新,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演员和剧目。同时,闽剧也逐渐走进校园,成为中学艺术教育的一部分,为闽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结语
闽剧作为福安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承载着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在新时代背景下,闽剧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爱。相信在广大戏曲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闽剧必将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