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会随想

这次去缅甸参加的一个活动主题是多极化,主要中俄印缅泰尼等代表参加。

感想之一:全世界都在谈论多极化,谈论的是什么?

其实在理论化或者外交化的话语背后,所有人都在静观美帝国的死亡(不是美国作为国家的死亡)。大家不好说得太直白而已。很多人害怕它死亡,因为它的死亡所造成的不确定性对于那些依附于帝国的权力精英会是灾难。

他们希望帝国不要死得太快、太乱、太彻底,仍能撑住一角天空。但是更多的人期待它的死亡,因为它的死亡会造成无数新的机会。

所以大家不约而同来到一个选择——多极化。但是不同国家说的多极化有不同含义。

比如俄显然是最希望从帝国的收缩中获益。先是希望其他的极能分担压力,然后是特朗普上台后利用美国战略收缩和美欧分歧来缓解压力。至于欧洲,杜金原来主张把西方整体看作一极,这次发言他也认为欧美会成为不同的极。欧洲应该勉强能算得上一极,但也不能高估。

我在2021年提出“半球化”时,也一度认为美国的收缩会以西欧为限,敌之要点即我之要点,中国争取欧洲将成为胜负关键。现在看也需要修正,美国的“小半球化”方案可能会将欧洲排除在外,而欧洲也证明了自己的无足轻重。美国学者弗兰克说西欧曾是世界上最落后最贫穷的边陲角落,也许欧洲将来难免回到这个位置。

印度其实有点矛盾心理。印度一向自视大国,但实际最擅长的是在两强(如美苏、中美、美俄)之间玩平衡,然后在地区搞小霸权。眼下看到中美力量消长,心想自己这些年为美国火中取栗也没占到便宜,多少有点恐慌,它讲多极化恐怕心里想的更多是牵制中国。

缅甸等代表了不少中小国家的心理,既希望逃避美帝的干预,又担心多极化大结构之下的两极化亚结构,比如印度和中国成为东南亚格局中的两极。所以希望将第三方如俄罗斯拉进来。

中国支持多极化,但内部和外部都会有一些人不相信。不少人认为中国已是事实上的两极之一,随着美帝国进一步衰落,更多人会考虑中国单极出现的概率。

但是,1,人本主义和人民中心使中国更专注内部治理,文治传统和王道观念也使中国人不愿称霸,2,我党意识形态包含国际主义、反霸权和世界人民大团结的精神,3,历史经验告诉中国人权力过度延伸的危险,4,客观上,国家未统一,雅尔塔体系下的一些遗留问题未解决,这些是优先事项。所以中国人讲的多极化重点不在于我要从多极化中得到什么,而是更多强调公平,“没有你,对我很重要”。如果美国不当霸权,中国能接受美国作为多极中之一极。这与很多第三世界国家讲的多极化有不同诉求,但却是一个最大公约数。

只有美国,就像垂危之人听别人谈论他的死亡,必定很难受。特马集团采取现在这种极其反常规反常识的姿态,一方面有可能是统治集团达成了共识,自由主义那条路错了,要急转弯,另一方面可能与帝国死亡焦虑有关,其实和人在极度虚弱、自卑状态下表现出的极度傲慢、张狂很像。等他们宣泄一阵子,大概也只能向多极化这个方向回归。慕尼黑安全峰会已经承认多极化是一个现实,但现在美国人讲的多极化,更多是强调挑战者的威胁。将来美国人的观念也要不得不向中国所代表的“公约数”(也就是没有霸权)这个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