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俄乌战争这类重大国际事件时,专业、理性的公共讨论本应成为舆论场主流。但当下中国自媒体场域呈现的特殊现象值得警惕:大量相关文章正通过文学创作手法消解事实讨论的严肃性,形成独特的\"叙事异化\"现象。
一、文体特征的本质分野
议论文的理性根基
作为以逻辑实证为核心的文体,议论文强调中心论点的明确性、论据的可验证性及论证的严密性。其价值内核在于通过真实数据、科学理论构建认知框架,如联合国报告、经济数据等,本质上是对客观现实的理性映射。
小说的虚构本质
虚构性是小说的根本属性。即便取材现实,其人物塑造、情节编织始终服务于艺术真实。优秀小说通过情感共鸣引发思考,但本质上与事实论证存在维度差异。
杂文的批判特质
杂文作为\"带刺的玫瑰\",其价值在于用文学化手段实现社会批判。但需注意,杂文的讽刺幽默本质是修辞策略,而非论证方法,其情感渲染与议论文的理性论证存在本质区别。
二、自媒体叙事的文体错位
当前自媒体关于俄乌战争的内容生产呈现出明显的文体混融特征:
虚构性叙事伪装事实陈述:
大量热门文章存在未经核实的\"战场故事\",通过小说创作手法构建\"信息茧房\"
情绪化论证取代理性分析:
通过杂文式讽刺与嘲讽等手法解构复杂地缘政治议题,作者的强烈情感表达侧重于引发“粉丝”共鸣
逻辑链条文学化:
许多所谓\"深度分析\"使用隐喻、象征等文学修辞替代实证推理,形成\"想象共同体\"式的论证结构
三、公共讨论异化的三重危机
认知失真危机:当战争伤亡数字被转化为\"抗俄神剧\"的情节要素,事实的残酷性消解在虚构叙事中
思维退化危机:碎片化、段子化的批判语言,正在瓦解公众处理复杂国际事务的思维能力
社会撕裂危机:通过文学共鸣构建的\"立场饭圈\",使理性对话空间被情绪化站队挤压
四、重建讨论范式的路径
建立自媒体事实核查机制:对涉及战争数据、影像资料进行来源标注
推广事实-观点分离写作规范:明确区分新闻报道、文学创作与评论分析
培养公众媒介素养:建立\"文体识别-信息溯源-逻辑验证\"的批判性阅读能力
结语:
俄乌战争不应成为自媒体创作的文学素材库。当千万级阅读量的\"战争故事会\"持续解构事实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认知真相的能力,更是文明社会理性对话的根基。重建基于事实的公共讨论空间,已成为数字时代公民素养建设的重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