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星辰大海路上的腹黑兔”推荐,来自《“日本对美征700%关税,疯了!”日本:不是这么算的》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老101
保护的不是日本农民,而是日本农会,别搞错了!
日本农协通过垄断农资采购和农产品销售渠道,将农民深度绑定至其体系内。例如,农民依赖JA贷款购买种子化肥,而贷款又通过JA银行的资金池支持。这种循环使得经济与金融利益相互强化,形成闭环。数据显示,JA集团金融业务总资产超100万亿日元,其利润常被用于补贴亏损的农业部门,这种交叉补贴模糊了利益边界。
政治影响力与经济利益的联动
农协长期通过“JA全中”进行政治游说,维护农业保护政策(如高关税、补贴)。例如,日本政府每年约4万亿日元的农业预算中,相当一部分通过农协分配,强化了其作为政策执行中介的角色。这种“政策—利益”纽带使得农协的经济功能与政治权力紧密交织。
农协名义上代表全体农民,但实际决策权集中在上层(如JA全中),而基层农民(尤其是小规模农户)缺乏话语权。例如,JA在推动农业规模化时,政策往往更利好拥有土地的“核心农户”(约占总农户的10%),导致小农边缘化。这种结构性矛盾表明,农协宣称的“共同利益”背后存在显着分化。
功能冲突:垄断与效率的悖论
农协对流通渠道的控制(如JA全农掌握70%以上大米销售)虽保障了议价权,但也导致流通成本高企。日本农产品价格长期高于国际市场,部分源于农协体系内多层中间环节的加价。这种垄断利益与农民增收需求之间存在隐性冲突。
CPTPP等自贸协定迫使日本逐步开放农业市场,农协的传统保护主义模式面临挑战。例如,2019年日美贸易协定中牛肉关税下调直接冲击JA的畜产部门。农协被迫调整策略,部分转向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但其内部保守势力与改革派的博弈凸显利益协调的困难。
人口结构与代际更迭的压力
日本农业人口老龄化(平均年龄67岁)和兼业化(70%农户收入依赖非农产业)削弱了农协的基层动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