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作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曾经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然而,经过多年的努力,巢湖水质实现了逆袭,成为了一个环保行动的成功案例。本文将揭秘巢湖环保行动背后的秘密与挑战,以期为其他地区的环保工作提供借鉴。

一、巢湖水质逆袭的背景

巢湖位于安徽省腹心部位,东西长54.5公里,南北宽21公里,水域面积约750平方公里。然而,由于城市污水汇入、农业面源污染等原因,巢湖水质一度恶化,成为劣V类水体。为了改善巢湖水质,合肥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二、巢湖环保行动的秘密

1. 多源数据汇聚,构建水环境数据库

合肥市生态环境局整合了跨层级、跨领域、跨部门、跨平台蓝藻治理相关数据,建立了地表水自动监测网络,共接入国控点23个、省控点11个、市控点46个,汇聚共享卫星遥感、视频监控等各类数据达11亿条,构建了水环境数据库。通过多源数据汇聚融合,实现了以数“治藻”,改变了监测靠人、巡查靠走的传统工作模式,大幅降低了蓝藻治理成本,有效提高了治理成效。

2. 创新构建模型,实现藻情精准预测

基于巢湖流域水文水质、湖体水质、藻类、气象、光照、水温等多元数据,合肥市生态环境局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等数字技术,创新构建了巢湖流域水文水质模型、三维水动力模型、藻类生长动力学模型等模型库,精准预测蓝藻生长态势,实现藻情早“预报”。

3. 推进模型应用,赋能治理科学决策

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建设了巢湖防控全景驾驶舱,每日整理形成蓝藻日报,实时发布藻情预测预警信息,为精准调度蓝藻治理提供决策支持,推进污染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实现巢湖慧“治藻”。

三、巢湖环保行动的挑战

1. 数据共享与整合的挑战

在构建水环境数据库的过程中,如何实现跨部门、跨平台的数据共享与整合是一个挑战。合肥市生态环境局通过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逐步解决了这一问题。

2. 模型构建与优化的挑战

巢湖流域水文水质、湖体水质、藻类、气象、光照、水温等多元数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模型构建与优化带来了挑战。合肥市生态环境局通过不断优化模型算法,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

3. 治理措施实施的挑战

巢湖环保行动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等。如何确保治理措施的有效实施,防止污染反弹,是一个挑战。合肥市生态环境局通过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强执法监管,确保治理措施落到实处。

四、总结

巢湖水质逆袭的背后,是合肥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在数据共享、模型构建、治理措施实施等方面付出的努力。这些经验为其他地区的环保工作提供了借鉴。在未来的环保工作中,我们应继续探索创新,加强部门协作,共同守护我们的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