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大米风波,缅甸阳性大米真相曝光
案件背景
2022年4月,贵州瓮安县发生了一起因进口大米核酸检测呈阳性的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批大米来自缅甸,作为米粉厂的原材料,未开封加工。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迅速响应,采取了封存、隔离、核酸检测等措施。
事件经过
-
产品来源及初期应对:这批呈阳性的进口大米来自缅甸,在到达贵州瓮安的米粉厂后立即进行了核酸检测。驾驶员和部分厂内员工采取了防护措施。
-
官方通告与处理:瓮安县官方于4月14日凌晨发布了关于这批进口大米的疫情通告。县内市场管理、卫生健康、公安和疾控中心等部门迅速介入,对相关区域进行了处理。
-
产品与接触者处理:确认共有700袋(约35000公斤)大米,未开封用于生产米粉。相关部门对这批大米及其外包装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并对21名直接接触大米外包装的人员及其接触者实行了隔离观察和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
二次检测与清洁消毒:4月13日进行的第二次核酸检测显示,23份样本呈阴性,24份呈阳性。此外,对米粉厂等相关场所进行了全面消毒。
-
当事人回应:涉嫌米粉厂的负责人表示,他们进口的大米都会进行申报和检验。对于这次事件,他认为及时检验和处理有助于将影响降到最低,并将全力配合政府工作。
-
市场影响:尽管有进口大米检测呈阳性的事件发生,但当地米粉店表示,这并未对他们的营业造成影响,店铺仍正常营业。
缅甸大米真相
在此次事件中,缅甸大米的质量问题引发了关注。以下是对缅甸大米真相的揭秘:
-
缅甸大米质量:缅甸大米稻谷协会总会会长U Ye Min Aung在新闻招待会上宣布,缅甸的大米生产完全符合国际标准,国内消费的大米对民众们来说完全没有什么不能食用的问题。
-
大米销毁事件:2019年,非洲国家科特迪瓦共和国销毁了缅甸的1.8万吨大米,并称这些大米存在质量问题,不宜食用。然而,缅甸大米稻谷总协会副主席吴昂丹乌表示,这批大米存在质量问题,与缅甸无关,责任由运输大米的货船公司及购买大米的公司自行承担。
-
运输问题:吴昂丹乌解释称,运输这批大米的船比较陈旧,有很多需要修补的地方。在搬运大米到船上时,突然下起了大雨,导致部分大米遭到雨淋。
-
大米质量受损:这批大米在8个月前出口往科特迪瓦共和国,质量受损的原因除了淋到雨之外,还被长时间堆积在仓库。
总结
贵阳大米风波中,缅甸阳性大米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分析事件经过和真相,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批大米在运输过程中存在质量问题,与缅甸国内大米质量无关。相关部门在事件发生后迅速响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了公众健康安全。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国际大米市场,加强对进口食品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