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祠,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包公湖西畔,是一座为纪念中国古代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家包拯而恢复重建的祠堂。自金、元以来,开封就建有包公祠,以纪念这位先贤。现祠堂为1984年在原址上重建。包公祠不仅承载着包拯的传奇故事,也见证了开封的千年沧桑。
包公生平:清正廉明,刚正不阿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官员。他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被世人尊称为“包青天”。包拯一生清正廉明、执法如山,多次论劾权幸大臣,为官正直,深受百姓爱戴。
包公掷砚:传奇故事之一
关于包公的故事和传说自元朝以后就在民间流传开来。其中,包公掷砚的故事尤为著名。包公任端州知府时,不允许下属索要一方宝砚,同时上奏皇帝宋仁宗,减少宝砚的进贡数量,减轻了百姓负担。当包公调离此地时,当地百姓悄悄将一方宝砚放入他的箱里,只有其下属包兴看到。包公所乘之船刚行不远,雷鸣电闪,风雨大作。包公起身问:“谁拿了端砚?”包兴讲出实情,包公取出端砚,丢落江中。此时奇迹出现:风雨雷电嘎然而止,天空云开日现。
包公断案:公正无私,断案如神
关于包公断案的故事,后人演绎的成分较多,宋史记载的只有一件:包拯任天长知县时,有人盗割牛舌,牛主人来衙门告状。包拯告诉他,回去后把牛杀了卖掉!当时私杀耕牛是违法行为,牛主人杀牛后,很快有人前来揭发。包拯当即喝问对方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那人的伎俩被识破。
包公祠建筑:庄严肃穆,古朴典雅
包公祠占地1公顷多,是仿宋风格的古典建筑群,布局规整,庄严肃穆。主要建筑有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和气势雄壮的大门楼等。
大殿:包公塑像,庄重威严
走进包公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巍峨的大殿。殿前的石阶上,两旁的松柏苍翠欲滴,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包公的清廉与正直。走进大殿,只见包公的塑像端坐在中央,面目威严,目光如炬。
二殿:历史文物,展示包公政绩
二殿展出的是有关包公的正史资料,包括包公的出仕明志诗、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家训、包公书法手迹、墓志铭等。殿中央竖立一座《开封府题名记》石碑,为北宋遗物,上面刻有北宋183位开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惟有包公名下出现了一条深深的指痕。这是人们因敬爱包公,观赏碑刻时指指点点,天长日久而磨出来的指痕,是包公受人们尊敬的实证。
包公家训:廉洁奉公,传世经典
包公留下的一则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更充分地体现了包公清心寡欲、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和嫉恶如仇、憎恨贪官的无私精神。
结语
包公祠作为一座千年古祠,不仅承载着包公的传奇故事,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包公的清廉、正直和公正,也能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