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丹江口水库,一个承载着家国情怀的名字。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里见证了无数移民的迁徙历程。他们为了国家的大局,舍小家,顾大家,用勤劳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迁徙传奇。本文将带您走进丹江口移民的世界,感受他们背后的故事。
丹江口移民的历史背景
丹江口水库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自1958年动工以来,丹江口水库的建设成为了国家战略工程。然而,为了水库的建设,成千上万的移民不得不离开故土,踏上迁徙之路。
第一次迁徙:舍小家,为国家
王朝礼和王瑞权父子俩的移民记忆,在四十年里迁徙了两次,两次都与水有关。2005年1月5日清晨,王朝礼和老伴站在老屋前深情地望着远方。头发已经灰白的王瑞权仍然记得,五岁那年随父亲王朝礼及母亲和一家人带着不多的行李铺盖,遗弃了简陋的家具,乘着木筏船,离开了均县县城外的何家湾村,顺汉江而下来到宜城县流水公社。随着丹江口水库的建成,均县县城及何家湾村都永远沉寂在水库之中。
这是国家工程,搬走没的说。”更何况父亲王朝礼当时还是村里的团支书,要带个好头。王朝礼和妻子领着孩子,带着不多的行李铺盖,遗弃了简陋的家具,乘着木筏船,顺汉江而下来到了襄阳的宜城县流水公社。
第二次迁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2005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建设,丹江口水库大坝要从162米加高到176.6米。2005年,政府对他的食品厂下达拆迁通知。这是国家工程,个人必须服从”。王瑞权继承了父辈们的精神,作出了和父辈们一样的选择,搬迁。
迁移宜城11年后,1979年王瑞权用做油漆工积攒下的钱,加上两万元贷款,开办了丹江口第一家民营食品厂,还特意把家和厂址都选在了大坝下水区的汉江右岸,好时常遐想童年时汉江从何家湾村家门口流淌的情景。
移民精神:传承与发扬
丹江口移民的故事,不仅仅是迁徙的故事,更是移民精神的故事。他们舍小家,为国家,展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
结语
丹江口移民的迁徙传奇,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传承移民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