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辑宪 大湾区香港中心研究总监,香港大学地理系前系主任。
平衡、管制、新科技,香港网约出租车新点。
不久前,香港特区政府有效化解了的士提出罢工的短期危机,并决定几个月后出台正式关于网约车如何与传统的士一起为市民服务的新政。
这件事貌似不大其实不小,因为它至少涉及三个方面。
的士多部手机操作已落后。
首先,它涉及如何解决多年来民众对香港的士服务不足而价高的问题。
港英政府1964年自以为高招,将的士牌照拍卖以后,的士牌就成为了投资品。多年以来,一旦有人提出增加的士数量,就会遇到的士牌照持有者团体的反对,因为这可能导致牌照的市场价格下跌。
然而,从城市交通管理的宏观角度,从停止发的士牌的1998年起,香港人口从650万增加到了750万。
香港1970年代后期开始的公共交通优先政策,也是靠对私家车牌照高价限量和发展有上盖物业的地铁这双管齐下,才获得的成功。
对于大多数本来买得起车的中产阶级而言,通勤靠地铁,既準时又环保,香港已经领先世界。
同时,出租车是无车一族平时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补充,也是不熟悉地铁系统的外来游客重要的交通工具。从目前客流量看,在香港交通运输工具中排在地铁、巴士、小巴之后的第四位,每天有90多万人次。
不过,弹丸之地的香港却因历史原因,的士服务一直有服务範围和价位的分别,包括15250辆市区的士(红色)、2838辆新界的士(绿色)和75辆大屿山的士(蓝色),据称由于市区之的士乘客比较多,因此分类后可以避免郊区缺少的士载客。
还由于郊区交通不便,居民比较依赖的士服务,因此有需要设立一种车费较便宜之的士服务。然而,几十年间香港交通环境和活动分布都已大变。
人人可以手机叫车的今天,政府应该趁着网约车加入竞争、调整实际出租车(含网约车)总量的时候,考虑取消这种过时的划分,让需和求更好的匹配。
第二,网约车带来的是新的竞争和服务方式,需要新的管制方式。
这几年用过Hong Kong Taxi或者「飞的」的乘客都知道,的士也可以是网约的。网约车的对立面是「巡游车」,即在街边招手即上的车。
导致香港的士司机抗议的,是一些用高德等软件可以约到的「白牌车」,而不是网约平台这种方式。
即是说,政府需要规管的是如何让市面同时存在适量的网约车和巡游车,并让它们在合理的竞争环境中为乘客提供最满意的服务。
这几年由于Uber的灰色存在,已经把的士牌照的价钱从600多万推低到200万元左右。政府已经毋须投鼠忌器,担心的士总量增加影响牌照价格。
新问题是如何让所有出租车都可以获得更好的软硬件支持。
硬件方面,在中国内地,很多城际交通接驳点,比如深圳福田口岸、深圳机场、深圳北站等地,都设有与巡游车分开的网约车停车场位和相应的指示牌。
软件方面,不仅网约车平台例如滴滴打车、高德等给网约车提供链接,巡游车(传统的士)也可获得软件公司提供大数据服务:司机可收到建议,哪条街的哪一侧在未来一段时间出现乘客的机率高。
我在深圳问过一位的士司机,他愿意付出几百元买某平台服务,帮他选择下一个接客人的地段。而在深圳、成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城市向政府和出租车公司提供大数据服务的一家内地公司的CEO,也向我展示了他们的软件如何可以帮司机决定是否到机场或火车站等地去接人。
这裏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需要政府参与提供交通方面的实时大数据,二是车辆需装相应讯息设备。香港的士司机多部手机同时操作,已经是落后的方式。
解决这两个关键问题,政府要有新思维。
一方面需要有内地多个先进城市在硬件和管理方面的投入和设计,同时需要找到可持续的财务支持方式。
澳洲悉尼等地经验值得借鉴。他们向Uber司机每11元进账收取1元的GST(Goods and services tax)。累计的税收,可专用于向他们提供大数据服务等。
至于在香港收多少,可能需要与投放多少网约车牌照挂鈎。这需要做研究。香港学者在的士票价优化上的研究是国际领先的,香港在实践中也应该领先。
做好讯息系统开放大数据。
用城市交通大数据优化出租车服务,不仅让司机和乘客都受益,还因为减少了人和车在时间和地点上的错配,而减少堵车、排队和碳排放。使用数据平台服务会导致收费略高于巡游车,这正是现有的士业界认可的价格关係。
第三个方面,是能否藉这次的士业的改革,将出租车服务智能化,跟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潮流。
香港过去几十年的公共交通优先是世界一流,九成人通勤通学用公共交通。但随着社会富裕程度提高,仍然愈来愈多的人买车,其目的并不一定是代步。
然而,若靠私家车通勤,每辆车每天有20多小时停在车位上,对空间和车的利用率都是巨大的浪费。
买车为了周末活动使用,就更是如此。
因此,车辆共享(包括网约车)作为减少汽车总数量和碳排放都是未来城市的方向。政府如果可以利用这次机会做很多城市智慧交通的事情。
比如,在做好出租车大数据讯息系统之后,将其改进并逐步开放给各种非专营巴士,例如保姆车、旅游车等,从而优化城市车流。
再如,向港铁学习伦敦地铁经验那样,让香港的士的支付方式更多元和直接,除了线上支付宝或微信支付,也可以直接用国际信用卡支付,让国际游客和内地游客一样感到方便。
政府已经展示了今年夏天将有色彩缤纷而且环保的新车型,如果在管制和智能化应用方面也能出彩,将对香港这个亚洲大都会增光不少。的士也可以成为网红!
(本文转载自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