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中俄资讯网莫斯科编发:第六届国际北极论坛“北极-对话区域”(IAF)于3
月26日至27日在俄罗斯城市摩尔曼斯克举行,来自21个国家的约1300名与会者和媒体代表,以及来自110多家公司的约230名俄罗斯和外国企业代表参加了论坛。IAF成为了关于北海航道发展、增强北极区域投资和创业潜力、以及生态、人道和文化合作等问题的国际对话平台。

    论坛的参与者不仅包括俄罗斯和美国等北极国家,还有来自非北极国家的参与者,如阿根廷、英国、委内瑞拉、越南、德国、印度、哈萨克斯坦、卡塔尔、中国、阿联酋、白俄罗斯、韩国、塞尔维亚、新加坡、土耳其、芬兰、法国、瑞士和日本。其中,还有5个来自金砖国家的参与国和合作伙伴。这证实了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出的论坛主要论点,即俄罗斯支持北极的平等合作。

    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强大而重要的参与者。中国和俄罗斯都是世界主要大国,双边关系最近得到了新的发展动力,包括在北极地区的发展。俄罗斯和中国在共同开发北极资源的伙伴关系中,有几个因素可以促进这种合作的发展。

    中俄合作发展的第一组前提条件是地缘政治因素,这些因素使俄罗斯和中国在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上团结一致。值得注意的是,两国的立场是一致的,都主张:在北极治理问题上开展建设性对话;在北极地区建立平衡、稳定的国际合作;反对在经贸关系中的任何形式的歧视,反对强加有损他国利益的条件;反对外国干涉国家主权事务。

    中俄伙伴关系发展的第二组前提条件是属于经济方面的因素,这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趋势以及俄罗斯北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储备有关。庞大的国内市场、改革、稳健的政策、对外经济开放政策等诸多因素已成为中国经济强劲发展的动力。因此,经济的发展也为扩大进口计划重要推动力——高投资需求和石油需求增长。

    中俄发展合作的第三组前提条件是交通运输方面的因素。中国经济需要新的、更经济的方式来出口商品和进口所需的资源。对于中国而言,开发北极海上航道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北极地区气候条件恶劣,仅允许在三个月的夏天进行航行,这不适合中国有节奏的经济运行;缺乏自己的北极运输工具(中国目前只有一艘破冰船);缺乏极地专家:中国刚开始建立北极地区研究中心。

    在中俄北极关系稳定的背景下,出席IAF的韩国代表团也表示有兴趣与俄罗斯合作开发北极地区。随着世界主要大国和北极国家对开发北极资源的兴趣日益增长,韩国也努力跟上步伐,并确保在北极地区占据一定地位。首尔在北极地区的优先事项包括:加强与北极国家合作框架内的关系;开展研究活动并形成北极地区新的创业活动模式;改善法律和体制基础设施。韩国将极地活动视为国际合作领域之一,致力于积极参与航运、造船、海外技术和渔业等行业的新兴商业和技术机会。

    因此,在IAF结束后,3月28日,韩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代表团与«核动力破冰船»联邦联合公司代表举行了会晤。会晤分为公开和非公开两部分,双方讨论了北方航道的发展前景以及在该航道沿线环境监测领域的合作机会。双方还讨论了计划于 2025 年第三季度举行的俄韩北方航道开发研讨会的议程问题。

    韩国不能不对中国运输转运公司的总干事柯金在国际宇航联合会\"发展物流中心以增加北海航线集装箱运输量\"和\"大众媒体:历史的五个载体\"会议上的讲话感到关切。在乌克兰危机的背景下,由于与莫斯科的合作暂停,首尔正在失去对俄罗斯友好的金砖国家成员中国和印度在北极的竞争。因此,3月28日与«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代表的会晤应被认为与西方对俄罗斯的政策相悖,并表明韩国打算在北海航线的背景下恢复合作对话的严肃性。而考虑到失去的时间,这些行动将变得活跃。

    总体来看,中国和韩国在北极地区的利益相似且明确。他们通过科学考察、货物运输、捕鱼、采矿和建立定居点等活动,努力确保自己在北极的永久或至少是季节性的存在,并寻求有关北极地区战略自然资源矿藏及其开发、北方航道开发前景、俄罗斯破冰技术以及北方土着少数民族居住地区情况的信息。

    可能基于平价基础,并结合北极地区国家间竞争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需要将中俄合作保持在目前的水平上,塑造在北极发展中对俄罗斯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