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2024年财报如同一盆冷水泼在了蒙牛乳业(2319.HK,以下简称蒙牛)的雄心上。

财报显示,蒙牛2024年全年营收886.7亿元,不仅离“千亿俱乐部”还有一步之遥,更比2023年缩水了10.09%。更刺眼的是归母净利润,仅剩1.04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48.09亿元暴跌97.83%,创下2017年以来最惨烈的滑坡。即便是疫情肆虐的三年,蒙牛的净利润都能逆势上扬,如今这断崖式下跌,令人瞠目结舌。

新上任的总裁高飞2024年3月接棒,这份财报无疑是他交出的第一张成绩单。市场反应耐人寻味,财报发布次日股价短暂反弹,或许与公告中的亮点有关:毛利率提升2.4个百分点至39.6%,经营利润达到72.6亿元,经营利润率升至8.2%。更别提蒙牛豪气宣布2024年拟派发20亿元现金股利,这大手笔多少安抚了投资者的焦虑,也为高飞的开局争取了一丝喘息空间。但营收下滑、净利润崩盘的阴影依旧挥之不去,高飞的“初考”成绩单,显然难以让所有人拍手叫好。

高飞的下一步棋,或许才是真正决定蒙牛命运的关键。眼下,蒙牛751亿港元的体量,距离千亿目标仍有一段长路要走。2025年的蒙牛,能否在质疑声中杀出一条血路让市场重拾信心呢?

营收净利润双重滑坡

蒙牛2024年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失守,跌幅之大令人瞠目。2024年全年营收886.7亿元,同比下滑10.09%,净利润则从2023年的48.09亿元断崖式下滑至1.045亿元,暴跌97.83%。这不是蒙牛首次遭遇双降,但这次的“滑铁卢”却格外触目惊心。

自2004年上市以来,类似窘境屈指可数:2012年营收从373.9亿元跌至360亿元,降幅3.7%,净利润从15.89亿元缩至13.03亿元,下滑18%;2020年疫情冲击下,营收从790.3亿元回落至760.3亿元,跌幅3.79%,净利润从41.05亿元降至35.25亿元,缩水14.14%。可2024年的崩盘远超历史,营收10.09%的跌幅创下上市以来之最,净利润97.83%的下滑仅次于2016年的131.73%。那一年,蒙牛营收反而逆势增长9.69%至501.5亿元。

500

这场双降的根源直指净利率的崩塌。2024年,蒙牛毛利率升至39.57%,较2023年的37.15%提升2.42个百分点,表面看是亮点。可净利率却从2023年的4.96%暴跌至0.25%,下滑4.71个百分点,跌幅高达95%。这0.25%的净利率,在蒙牛20年财报中仅高于2008年的-2.13%和2016年的-1.51%,位列倒数第三。

值得注意的的是,2024年原奶价格因供应过剩跌至3.32元/公斤(2023年为3.98元/公斤),原材料成本下降约16.6%,本该为利润提供缓冲,可蒙牛却交出了净利率暴跌的成绩单。财报显示,2024年营业成本从2023年的624.8亿元降至557.3亿元,同比减少10.8%,与营收跌幅相当,但经营费用却仅从2023年的314.2亿元微降至2024年的287.2亿元,降幅仅8.6%,远低于成本压缩幅度。这种“成本降、费用滞”的失衡,直接吞噬了利润空间。

对比老对手伊利,差距更加刺眼。2024年上半年,伊利毛利率34.78%、净利率12.69%,而蒙牛同期毛利率40.26%、净利率仅5.67%。蒙牛毛利率高出伊利5.48个百分点,净利率却落后7.02个百分点,不足伊利一半。

细看财报,蒙牛2024年销售费用从2023年的231.5亿元降至210.5亿元,降幅9.1%,但仍占营收的23.7%,高于伊利同期的19.8%(基于2023年年报推算)。这种“高毛低净”的窘境,暴露了蒙牛在费用管控和盈利转化上的软肋。2024年,蒙牛经营利润虽达72.6亿元,经营利润率升至8.2%(2023年为7.1%),但一次性减值损失高达43.3亿元,直接导致净利润暴跌。

蒙牛的净利率并非一直低迷。2017年至2023年,净利率在3.38%(2017年)至5.63%(2021年)间平稳波动,年均变化未超1.3个百分点。2021年,蒙牛营收925.9亿元,净利润50.26亿元,净利率达峰值5.63%,展现出较强的抗压能力。

可2024年净利率4.71个百分点跌幅,在上市20年里绝无仅有。即便是疫情最严峻的2020年,蒙牛净利率也仅从5.19%降至4.64%,跌幅0.55个百分点。如今经济复苏在望,乳业消费逐步回暖,蒙牛却上演双降大戏,难免让人质疑:增长引擎是否已熄火?

并购梦碎,“买买买”成利润黑洞

2024年,43.3亿元的商誉减值如一记重锤,砸在这十年“买买买”战略的脆弱根基上,雅士利、贝拉米、现代牧业等昔日明星收购,如今成了利润的“黑洞”,让蒙牛的扩张梦碎了一地。

500

2013年,蒙牛以124.6亿港元收购雅士利,瞄准婴配粉市场,试图挑战伊利金领冠的霸主地位。可这笔交易的回报却惨淡至极,雅士利营收从2013年的38.9亿元一路跌至2022年退市前的16.35亿元,累计亏损超50亿元。2016年,蒙牛被迫计提22.54亿元商誉减值,创下乳业史上单笔减值之最。公开信息显示,雅士利当年因奶粉配方调整和市场竞争加剧,销量骤降30%,直接拖累蒙牛奶粉业务增长预期。

雅士利的阴影未散,蒙牛在2019年又以71亿元(约15亿澳元)拿下澳洲有机奶粉品牌贝拉米,溢价高达60%。这笔交易曾被寄予厚望,蒙牛意在借其高端定位与雅士利形成协同,抢占有机奶粉蓝海。然而,中国配方注册制的铁腕监管让贝拉米的跨境渠道收入暴跌,从2018年的16亿元缩至2023年的2.8亿元,2024年更不足1亿元。

据澳媒2019年报道,贝拉米收购前已显露疲态,澳洲本土市场份额从2016年的15%跌至2018年的10%,蒙牛却仍以高溢价接盘。结果,2024年蒙牛为贝拉米计提39.81亿元减值,累计减值超50亿元。对比之下,2019年蒙牛出售君乐宝51%股权仅获40.11亿元,连贝拉米成本的六成都没补回。

奶粉业务的颓势是并购失利的缩影。2019年,蒙牛奶粉营收高达78.7亿元,占总营收10%以上,可到2023年跌至38.02亿元,2024年再降至33.2亿元,不足巅峰期一半。贝拉米在中国市场份额如今不足3%,2023年拖累奶粉业务收入减少约6000万元。蒙牛不得不转向低温鲜奶和成人营养品谋求突破,但奶粉业务的萎缩,已让“并购补短板”的愿景化为泡影。

现代牧业的收购同样是烫手山芋。2013年,蒙牛以32亿港元购入现代牧业12.96亿股,成为单一最大股东;2017年,又以18.73亿港元增持至56.4%,实现控股,总投入超50亿港元。此举意在锁定上游原奶供应,可原奶价格从2021年的4.38元/公斤跌至2024年6月的3.32元/公斤,现代牧业2024年亏损14.17亿元,直接削减蒙牛利润8.27亿元。财报显示,2024年现代牧业商誉减值与亏损影响达3.487亿元。

除此之外,2011年,蒙牛以11.2亿元收购内蒙古乳业巨头圣牧高科20%股权,试图强化上游布局。可圣牧受原奶价格波动影响,2017年亏损9.8亿元,蒙牛最终在2019年以7.5亿元低价出售股权,净亏3.7亿元。这笔交易虽未引发巨额减值,却暴露了蒙牛在并购整合上的短板。

蒙牛的并购逻辑清晰:雅士利补奶粉,贝拉米抢有机,现代牧业控上游,圣牧稳供应。可高溢价埋雷、市场变幻失算让协同效应落空。蒙牛的“买买买”不仅没买来增长,反而成了利润黑洞。

蒙牛“壮士断腕”,下的什么棋局?

蒙牛发布财报后股价却未随之崩盘,发布次日反弹5.63%,2025年初至今涨幅达11.4%。这反常的韧性背后,蒙牛似乎在布一局深远大棋,以短期利润为代价,换取技术驱动的未来霸权。

面对2024年原奶价格跌至3.32元/公斤的成本红利,蒙牛没有随波逐流杀入价格战,而是喊出“省下的钱全投实验室”的口号。财报未单独列示研发费用,但三费(销售、管理、财务费用)总额从2023年的314.2亿元降至287.2亿元,缩减27亿元,其中销售费用砍掉21亿元,管理费用压缩10.8%。这部分资金流向何处?

答案指向研发,尤其是奶酪、冰品等高毛利赛道。2023年,蒙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新建的研发中心已投入超5亿元,聚焦合成生物和功能性食品,2024年研发人员从2023年的1200人增至1500人,增幅25%。这与三费削减的节奏高度吻合。

蒙牛的技术野心早有迹可循。2023年,其创投基金60%资金押注合成生物领域,虹摹生物的HMO(母乳低聚糖)技术已让婴配奶粉单罐成本下降15%,武汉合生科技的生物酶解工艺则将高端酸奶产能提升20%。

据蒙牛2023年年报,这两项技术已获批38项专利,另有12项在审。2024年,蒙牛与江南大学合作开发的“益生菌发酵技术”亮相行业峰会,可将发酵效率提升30%,有望替代进口菌株。若这些专利实现量产,蒙牛不仅能打破原料进口依赖,还可能在国内乳业构筑技术壁垒。

这盘棋的边界远不止乳品。2024年,蒙牛资本触角伸向宠物健康和啤酒冰淇淋,与美国宠物医疗品牌Banfield达成技术合作,并与青岛啤酒推出联名冰淇淋,试水跨界消费场景。表面看是玩票,实则是战略拓圈。过去乳业靠爆品单挑,如今蒙牛通过创投基金串联50多家生物科技企业,覆盖HMO原料、老年营养到宠物食品的全链条。2024年6月,蒙牛宣布投资2亿元在上海设立“微生物发酵中试基地”,计划未来三年开放给外部企业,吸引创业公司“带项目入驻”。这种生态模式以低成本撬动产业链八成创新成果,堪称“以小博大”的教科书。

代价是什么?2024年43.3亿元的商誉减值。这是蒙牛主动断腕,轻装上阵。财报显示,剔除减值后,2024年下半年经调整盈利增长11.3%,毛利率升至39.57%,主业底盘稳固。2024年经营现金流从2023年的82.5亿元增至89.7亿元,增长8.7%,为技术投入提供了弹药。今天少赚的利润,或是明天定价权的筹码。

资本市场对此颇为买账。麦格理研报预测,2025年和2026年蒙牛净利润将分别增长7.2%和9.9%,目标价上调至23港元,较3月31日收盘价有近20%空间,评级维持“跑赢大市”。股价的抗跌性,可见投资者对蒙牛“技术棋局”的信心。

可棋局才刚开始,专利落地能否兑现预期?生态网络能否跑通?2024年的利润阵痛只是开局,蒙牛若真能用技术撬动万亿市场,这场看似惨烈的跳水,或许只是通往王座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