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合川老农民:味精谣言背后,是一场更大的利益和话语之战》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关于味精及其它调鲜调味品

首先是谷氨酸钠在各地的说法。中文:谷氨酸钠;英文:Sodium glutamate;日文:グルタミン酸ナトリウム;法文:Glutamate de sodium;朝鲜文/韩文:글루타민산 나트륨;俄文:Глутамат натрия;德文:Natrium-glut.;西班牙文:Glutamato sódico;葡萄牙文:Glutamato de sódio;意大利文:Glutammato di sodio;阿拉伯文:(从右向左)حبوب الصوديوم;越南文:Natri glutamate;泰文:โซเดียมกลูตาเมต。

500

先得上个结构式,表明天朝化学相关工业强悍,味精生产较多。其实“味精”是官方定名,各地方对于此物有多种称谓,如东北就称之为“味素”,沈阳曾经特产红梅味素,当然现在几十还有红梅味精,也不是沈阳味精厂出品的了;上海方言中则称之为类似于日语的“Vi-Zi-Su”,大约就是“味之素”,上海是中国最早生产味精的地方,是吴蕴初等人在上海开办天厨公司开始生产的,“味精”之名也是吴蕴初起的,他们生产的是佛手牌味精,当然现在好像已经没有了。其他地方的味精厂就从略了。

味精之所以会遭遇“黑化”,其实是个文化问题。

味觉虽然本质上是个生理学的问题,但是西方人最早认为人仅有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鄙人上学的时候学到的还是“四味说”,在“西洋鬼子”那里,可能与他们习惯的烹饪方式有关吧,只认识到了四种味觉。

谷氨酸钠是日本科学家最早发现具有鲜味的,不过若说起谷氨酸,就是上图中右侧的Na换成H的化合物,它是德国化学家卡尔・海因里希・里特豪森1866年从蛋白质水解产物中发现的。谷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20种天然氨基酸之一,不过不属于必需氨基酸。卡尔・海因里希・里特豪森发现的是谷氨酸,而发现谷氨酸钠的是日本科学家池田菊苗‌,他在1908年从海带汤中提取出了谷氨酸钠,并首次将“鲜味”命名为“Umami”,这个“Umami”现在可能是中国之外各国认为的“鲜味”。

需要强调一下,还需要再强调一下,更需要进一步强调一下,请注意,请注意,请注意,鲜味≠味精味,味精味不能代表、也代表不了所有的鲜味。在味精/谷氨酸钠之后,人类在味觉的研究进步下,发现了更多的鲜味物质,它们蕴含在海带汤之外的很多种调味料中,如真菌、海鲜,发酵产品等等,因为人类对鲜味物质研究的深入,所以到2002年,科学界将“四味理论”改成了“五味俱全”——需要注意,不管怎样变,辣味都不是基本味觉之一,辣味是多种味觉的组合,不是一种味觉。

味精/谷氨酸钠可能是最容易获得的鲜味物质,不过可能远非最鲜的成分。这也就是为何鲜味调味品层出不穷,可能都含有谷氨酸钠,但都不仅含有谷氨酸钠的缘故吧——要记住,比较容易获得的,更鲜的成分可能是真菌中获得的小分子核苷酸类物质,包括“鸡精”类中多半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