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故乡的回忆

第二篇 生活琐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记忆。

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日子单一、单调,衣、食、住、行简单、简约。

逝去的日子尽管艰苦,但依然难以忘怀。

怀念过去,不仅仅怀念那些曾经的美好……

(三)土坯房的日子

房子作为我们生活的起居室,它不仅是容身之所,更是家的象征。

从土房到盖板房、从木头房到水泥房、从平房到楼房、再到如今高楼、别墅......见证着时代变迁。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一首歌唱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小时候,六七十年代,记忆最深的还是我们住的土坯房。

土坯房就是用泥土为墙的房子,墙的内外材料用的都是泥土。你还别说,虽然我们那里雨水甚是丰沛,年年沟满壕平河满,但我没听说过谁家墙倒屋塌的。

那时候,我们住的土房子,一般都有院子,院子前或东或西建有厨屋,也就是厨房,烧火做饭用,叫东屋或西屋。

那时候,家家都养鸡,还有养鸭、鹅的,院子里垒有鸡窝,鸡鸭鹅都可以住。家家都养狗,主要是看家,不是防人盗,而是防“獾八狗子”偷鸡啥的。

原先农村老家的野生动物还是非常多的,最常见的是野兔,冬天田野里常见扛着土枪打兔子的人。还有人们常说的“獾”,我们那里叫作“獾八狗子”,四肢短但是很粗壮,有半米来长。狗獾很怕人,一般都出没在人少的地方,一些荒林、草丛,野郊,坟地等。白天里就在洞里待着,到了晚上的时候才出来觅食,抓到什么吃什么,虫子、老鼠、鸟蛋,更喜欢吃成熟的庄稼,实在饿极了,趁着夜晚就进串村里寻觅食物吃。我家的鸡就被“獾八狗子”背走过。赶了很远,才放下,可惜鸡已经咽气了。

那时候,民风淳朴,甚至可以说是路不拾遗。家家有院子,家家没有院墙,没有大门,任何人都可以随便走进院子里。但很少听说哪家少过东西,甚至被偷盗过,否则就成了一则大新闻,至今觉得仍不可思议,但那确实是实实在存在的事。

那时候,通常是一家住着几口人,孩子大了,特别是男孩子大了,要娶媳妇,必须要有新房子,否则很难有人上门说媒。于是不管过得咋样,即使东拼西筹,也得盖新房子。

小时候,就经常看见村人建新房,大多还是土坯房。那时,各家都分有宅基地。盖房子要提前备料,之后拉土和泥,必须请经验人来干,然后用木制的模子打土坯,装上和好的泥,用一根细绳割去上面多余部分,起模子后,打好的土坯晾干堆起来备用。

接着就要准备地基用的石头了,我们那地没有石头,就要去北边10几里路的羊山去拉。说起羊山,你也许陌生,但你一定记得羊山战役吧,历史课本上有记载。羊山战役是刘邓大军为实现千里跃进大别山,在1947年在济宁市金乡县的羊山乡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次大战。战役结束的第二天,刘伯承伏在油灯下,为此兴奋地赋诗一首:狼山战捷复羊山,炮火雷鸣烟雾间。千万居民齐拍手,欣看子弟夺城关。羊山就是羊山战役中的那个羊山。

之后就是打墙基。挖好地槽后,用石夯砸地基,那是个力气活,也是功夫活,只要一招呼,村里的那几个能人就会来,喊着号子,说着笑着,累了就喝口主人家的凉开水,不惜力气地继续干。

铺好墙基以后,接着就是打墙了。再后来墙起来后就是上梁,房屋封顶。新房封顶的关键是把好上梁这一关,上梁是构筑房顶的框架,大梁要平稳,插手要牢固,檩条要扣实,扁椽要平整。

上梁时必须燃放鞭炮,以示庆贺,上梁大吉!约定俗成的是主家还要请匠人吃顿饭,简单的炒上几个菜,买瓶酒,上盒烟。那些人也是使尽能耐,干得有板有眼,恰到好处。那时都是邻居帮忙,没有一个人收钱的,能在一起吃顿饭就很满足了。

记得很清楚的是,每年秋天,我家住的土房子都要将房顶抹一遍泥,那时我家房是平顶的。因为父亲在外工作不在家,同族的人便来帮忙。先是拉土,然后用砸好的麦秸、干草等,在院子里和泥。为搅和均匀,常常是卷起裤腿,跳进泥里反复踩踏,我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弄得一身泥,高兴得直跳。

我们先是将和好的泥铲进桶里,然后栓上绳子,房顶上面的人拉上去,,然后再用抹泥板抹泥,泥瓦活看似简单,也不容易,要抹得均匀,也是个慢功活。也就是小半天时间吧,三间多的房顶就能抹完,来年雨水再大也不怕了。

土坯房已经淡出历史了吗?写到这里,突然想起2022年下半年看的一部电影《隐入尘烟》。那是标准的农把式,种、耕、收、晾、晒,以及打坯、垒墙、上顶,一招一式,有板有眼,行云流水一般。还有驴、鸡、燕子…真真切切,同我40多年前在农村经历的一模一样。而今还有许多面朝黄土,生存艰难的农民兄弟!不容忽视,不能忽视。这样看来,土胚房很显然还没有淡出历史。

土坯房已经淡出历史了吗?眼下,不要说到大城市了,就是你随便到哪个县城里转转,满眼楼房,一排排,一幢幢,,这花园,那御园,还有许多在建和停建的……胜不胜数。这足够两倍甚至多倍县城人住的,多是闲置楼。远的不说,多年前有报道,中国建的房子够30亿人住的。而今房地产已然成了一个社会大问题……这样看来,土胚房早已淡出历史。

土坯房不管是没有淡出历史,还是已经淡出历史,却永远不会淡出记忆,老屋的朴素、坚实或者历史,都是构成人生中记忆的片段。

幸运的是,我住的土坯房及院落依然还在,我早就想好了,再过上三两年,等正式退休了,我就将老屋翻盖一下,再回故乡,重拾儿时的那份朴素与纯真。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