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到了,大家应该都要去上坟。
所以,不妨讲点阴间的。
比如中西方在丧葬这块,到底有哪些不一样?
中西方葬礼有何不同
中国讲究“重殓厚葬”,葬礼流程十分繁杂。
在古代中国,完整流程有14个,包括送终、小殓、报丧、奔丧、停灵、守灵、大殓、出殡、下葬、烧七、守孝、牌位、扫墓、跨火盆等。
现代则进一步简化,不同地区可能有所差异,但一般是这7个流程。
入殓、报丧、停灵、守灵、火化、出殡、守孝。
入殓就是给逝者整理仪容,穿上寿衣。
停灵就是把尸体放在灵床上,头朝南,供人祭奠,按照传统习俗灵柩要放三天。
子女要轮流守灵,因为传统观念认为人刚死,灵魂还没有离开,守着尸体,让逝者走的时候不会太心寒,去到阴间才会佑蔽后代。
守孝大多需要遵从“七七四十九孝”的惯例,每间隔七天就要去祭拜,祭满七个七天就算结束。
因为据说人死之后七七四十九天之内亡灵会到处游荡,所以家人要指引他们去往地府,以免错过投胎。
而西方讲究“简丧薄葬”,大部分只有停丧、守灵、追思、入葬等4个流程。
后3个议程大多都安排在2天或者3天里。
一般家属会在邀请函中标注出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接受邀请的亲友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亲疏关系,选择在合适的时间参加活动。
但是,不管参加的是哪一个议程,除了着装外,没有其他附带要求,更不会送钱。
因为他们认为,不管生前是穷是富,死了就什么都不需要了。
而且基督教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丧葬是一切从简。
葬礼氛围,二者也很不一样。
中国是要哭丧的。
在古代,有一个标准叫“哭不绝声”,到后来也可以以歌代哭,既能保证哭声不会中断,又能让哭累了的亲人们歇一歇喘口气儿。
以前,哭丧歌几乎是家家女子必备的技能。
以上海为例,建国之前,上海郊区的女孩子要是不会哭,会被人看不起。
80年代之后,由于家庭规模越来越小,才兴起了职业哭丧人,避免葬礼冷清。
西方则是完全不同的场景。
他们的葬礼主要是为逝者祈祷,祝其灵魂升入天堂,解脱生前痛苦。
他们也不会嚎啕大哭,最多只是轻微啜泣,整体氛围非常安静。
他们认为人死后需要安静,大哭会打扰逝者的灵魂,是一种不敬的行为。
在纪念方式上,也是一个内敛,一个“折腾”。
我们的纪念主要是烧纸扎和冥币,摆上一些贡品,体现事死如事生。
文学描写也非常审美化。
比如《红楼梦》对死的形容就是“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但西方就不一样了。
不仅直接表达死,纪念方式比较大胆独特。
比如,他们会把亲属在葬礼流下的眼泪收集起来做成殉葬品——泪瓶。
还有的会给尸体拍“艺术照”。
中西方为何差别如此大?
讲得深一点,就要追溯到中西方文化心理的深层分野。
两种文明对死亡的本质、生命的价值、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等问题的认知有根本的差异。
从死亡本质来看,中国认为死亡是\"生命形态的转换\",而西方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与救赎\"。
受儒家\"生生不息\"和道家\"气化宇宙观\"影响,中国形成了“连续性思维”,死亡是生命形式的转化而非终结,\"阴间\"与\"阳间\"是共存的。
所以我们事死如事生,通过烧纸钱体现对逝者\"彼岸生活\"的想象,维持与他们的情感联结。
这种观念也让中国避讳死亡,不能谈死,也不能想象或宣扬死后的世界。
这种压抑到了葬礼环节就会达到某种情绪的高峰——大哭,这是悲痛,也是恐惧。
但基督教将死亡视为肉体与灵魂的分离,灵魂接受上帝审判,上天堂或下地狱,这种“非此即彼”的观念强化了死亡的终极性。
所以他们认为,死是一种安息,是在和平宁静中等待末日转化新生的选民。
所以在《魔戒》中,永生的精灵才会说“死亡,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礼物”。
从生命价值来看,中国认为生命价值依附于家族系统,而西方认为生命价值在于个体独特性。
中国是集体主义导向,农耕经济让家族成为生产与社会的核心,个人生命的意义通过家族延续实现,葬礼成为验证\"孝道\"与家族凝聚力的关键场景。
所以我们的葬礼常常是全族参与。
而且中国是耻感文化,迫于社会评价的压力,后代也会对葬礼大操大办。
这也是为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子嗣就无法验证孝道和家族凝聚力,在传统观念里,这是人生的失败。
但西方是个体主义导向,商品经济让个人很早便脱离家族依赖,生命的意义在于个体经历的独特性,葬礼也就侧重纪念个人而非延续血脉。
再加上他们是罪感文化,葬礼的庄重性源于对\"未尽责\"的内疚,而非外界评价。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在葬礼上回忆与逝者的故事,墓碑设计也更加个性化。
从“逝者-生者关系”建构来看,中国强调二者是交互性共生关系,而西方则认为这是单向告别关系。
中国的互惠性思维让我们认为祖先灵魂与后代福祸相连,通过祭祀获得庇佑。
所以我们的仪式节奏是周期性的,通过持续互动维持家族的心理安全。
墓地选取也非常看重风水,因为这会影响家族气运。
而西方是分离性思维,他们认为逝者灵魂归属上帝/自然,个体已经自由,生者需要做的就是\"哀悼-放下\"。
所以,他们的仪式节奏是阶段性的,葬礼就已经完成了主体哀悼,之后也很少频扫墓。
墓地景观也偏向公园化,弱化阴森感,体现\"逝者已融入自然\"。
总结一下就是,中国通过殡葬构建\"家族永恒\"的集体心理防御机制,以对抗死亡焦虑。
西方则通过殡葬完成\"个体叙事\"的闭环,实现生命意义的确认。
死一次,要花多少钱?
不过,虽然中西方对待死的态度完全不同,但在死得体面这件事上,都得出不少血。
由于中国葬礼流程繁杂,运尸、抬尸、火化、取灰、乐队、火袋等等都得花钱。
不过这些都是小数,千把块钱就能搞定,真正的大头是骨灰盒、墓地。
骨灰盒贵的有几万甚至十几万的,檀木、楠木、裴翠、玉石,除了防尘防潮还有各种“高级功能”。
当然,要是想买基本款,也有几百块的便宜货,但那就得顶住莫大道德压力并拒绝一切“歪理邪说”:
“女人天生体寒,如果用石头的,到了阴间更寒,对身体很不好。”
“死者为大,丧葬品怎么能讲价?!”
但是,高级的骨灰盒也不见得是真的高级。
《中国妇女报》就曝光过殡仪馆发“死人财”的内幕。
一两千的“红木骨灰盒”,多数是用树脂材料假冒的,成本只有几十块钱。
墓地就更不用说了。
看一下市场上的墓地价位,分分钟感受到入土为安在国人心中的地位。
以北京为例。
大兴天堂公墓豪华墓地,145万;
丰台区思亲园骨灰林的“亭子墓”,200万。
再看看平价一些的郊区墓地。
天寿陵园最低价格,128000;
凤凰山陵园最低价格,45800……
而这些还都是5年前的报价。
既然要买墓地,那肯定邀请人看风水吧?
一辈子就死一次,肯定要请最好的,至少准备1万吧。
而且,就算钱都到位了,也保不准政府拆迁要迁坟……
西方其实也差不多。
拿英国来说。
2016年,《每日电讯报》统计了全英各地葬礼费用的平均开销。
葬礼价格最高的地段是伦敦,平均5529磅,折合人民币49300左右;
苏格兰均价3716磅,折合人民币33000左右;
价格最低的是北爱尔兰,只要3277磅,差不多30000人民币。
法国也是一样,法国一家独立殡葬承办公司公开了自家的收费价格:
殡仪馆提供的最基础服务包括棺材、骨灰盒、葬礼等,土葬费用为 3638欧,火葬费用为3120欧。
但这些价格不包括给遗体化妆等护理费用。
也正是价格的问题,让国外选择火葬或者水葬的人越来越多,不仅费用低40%,而且也用买太贵的棺材,反正棺材也会被烧掉的。
生死乃人生大事,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不管东西方,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