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看傻了!两广人民清明祭祖有多硬核,找祖坟像野外生存挑战,最后拜错坟好多年...》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解放前,我们老家也是这样,每年清明节当天举族前往老祖宗坟的所在地进发。自家的坟,在清明节前就完事了。像我的始祖,离我们族居地有几十里,他有两个儿子,另一个去了邻县,每三年,清明节从一百里外来祭拜一次。一直到战乱时,乱抓壮丁才没有再来,1948年曾相约1949年清明节去祭祖,并合订族谱,结果,1949年初,本地区解放。正式易风易俗,搞土改。百里之外的老家,曾寄来一信,言始祖留在老家的几亩地,一直委托给当地族人(已经委托一百多年了),现在要进行土改,是不是派人回来参加土改,重新分配土地。村里收到信后,交给族里一个教书的,因为离开老家将近两百年了,他乡已成故乡,故乡变成了他乡,没人愿意回去,让村里回信,由当地政府处置。就此与老家也断了联系与邻县本家也断了联系。自此以后,清明节各上各的坟了,20多里外,那个祖坟的位置现在都没有人知道了。解放前参加过的老人,80年代曾约了几位,兴冲冲的跑去记忆中的位置,发现,解放后,开荒,还有搞坡改梯等工程,地形地貌都发生了改变,加上60-70年代,山下搞军事基建,把周围的人迁走了一段时间(插队去别的村住了五六年),回迁后,重新盖房,都不在原来的地方住了,那附近换了住户,人家也说不清楚,坟地在那里了,找到原来的住户,老人过世了,年轻人只是听说过,也不清楚位置。最后,不了了之,现在清朝初期,搬到山里来开枝散叶的大家族,百分之80%又全部搬回去离老家不远的市郊去了,根据老家石碑的记载,打开地图一看,村里人搬出去聚集的两个地方,离两百多年前老家所在的村子,导航只有20公里左右。当年老祖宗,因为老家人口太多,田太少,听说山里有田卖,进的山,解放后人口激增,山区土地不够种,人均分不到一亩地,改革开放大家才开始往外跑。也算是一种轮回吧。

附1:据说,我们家族,明朝时,是军户。虽然人口越来越多,但是有规定军户不准离开开始分发的土地。老家山区,传说当年,李自成和张献中在那里打过好多年仗,十室九空,不是被杀就是跑了,还闹过白莲教。清朝初年,很多地方,可以跑马圈地,圈了自己种不过来,就可以卖,加上清朝来了,明朝的军户,就解放了,始祖当年,卖了老家的房子和一半的田产,得了4只元宝,带着两个儿子进到山区买地,买了现在老家的地以后,还没写文书,始祖就病死了,安葬之后,才写的文书,后搬到现址。

附2:就像南方很多家族写祖上是放鸭子的,十个有九个祖上都这样写,我们这里,也是一个村子十几种姓氏,他们跑到山区来的原因,大差不差,都是原来的老家,人多地少,过不下去,才跑到山区来讨生活的,只是他们都有点家什,比如,两只箱子,篓子,背篓等传家,我们家是带了四只元宝,买地用掉了,自然没有传家之宝。小时候,农闲或者吃席闲聊,大家就会问,你们祖宗,来时带了什么家什啊,问到我们这一姓,就没人说带了什么,总不能说带了四只宝吧,人家的还留着,我们家没留下说了跟没说一样。先来的人,是不用买地的,圈地就可,我们是后面进山的,要买人家的地,才会有四只元宝这个说法。那文书也没人见过,不过卖我们地的家族和我们家族是世代姻亲。他们家族,解放后还是本地最大的地主之一,我们家族,因为人口涨了几十倍,分地只分到我太爷那一辈。就无地可分,也无地可买了。解放前,我家是半佃农,解放后成分是上中农(原因是我太奶家是地主,我奶是我太奶的族侄女,家是富农)。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我一直以为我家是贫下中农。知道实情后,感叹那年代想捞一个贫下中农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