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量贩已死,有28年历史的台湾大润发谢幕了。

林敏雄的全联自2022年并购台湾大润发后,终于出重手,“大润发”拜拜了,预计今年年底前全台20家大润发换上“大全联”招牌,且更名后经营模式会转型社区百货型态。

500

500

大润发谢幕,全联“社区百货帝国”的野望

500

大润发

当28年历史的大润发招牌即将被鲜红的“大全联”取代,这场零售革命远不止是品牌更名这般简单。《一波说》以为,全联董事长林敏雄亲手拆解“量贩时代”的残影,正在台湾零售版图上画出不一样的疆界——一个以社区为圆心、半径涵盖生活全场景的百货生态系已然浮现。

量贩已死,“大润发”说拜拜!

全联董事长林敏雄于3月28日证实,有28年历史的“大润发”将走进历史,自全联2022年并购以来,经过2年整合,预计今年第三季度将就大润发进行品牌重塑、会员整合。全台湾20家“大润发”将于今年年底前陆续换上“大全联”的招牌,与林敏雄的全联福利中心协同起来。

未来,大润发转换招牌后,其员工和会员,也会纳入全联福利中心系统。据了解,目前,全台大润发共有20家店,全联的超市共有1190家店,去年两个品牌营业额合计2100亿元新台币,其中,大润发营收为200亿元新台币。

林敏雄预计,“大润发”改名“大全联”,将展现一加一大于二效应,今年全集团整体业绩要挑战2200亿元新台币,总店数预计突破1250店。

500

全联福利中心

事实上,早在去年,大润发经营团队已搬到全联总部办公,今年4月1日,全联举行的董事会,审议大润发品牌改名“大全联”议案,从今年6月起,大润发也将并入全联的财报。

根据全联的规划,更名后的“大润发”维持量贩卖场经营模式,但会转型为社区百货型态,今后,将以专卖店、外柜聚集的美商街,还集结更多餐饮、药妆、鞋类、服饰、居家用品等更多元生活百货选择,打造便利多元,提供社区家庭一站式购物环境。

至于“大全联”取名,全联总经理蔡笃昌透露,他们曾讨论过用“全联乐园”、“PX MART”等名称,最后决定用全联、大润发元素,“大全联”直接又好记,更有集结品牌的号召力。

“大润发”发端于中国台湾,于1997年进入大陆市场,不过两岸的大润发的命运似乎是“殊途同归”。创办人尹衍樑出售大陆大润发后,赚得盆满钵满,成功全身而退,其中,大润发(中国)于2011年与欧尚合并在香港上市的时候,营业额超400亿元,成功超过家乐福,成了大陆市场的百货零售之王。

但到2025年,在银泰“改换门庭”后,阿里巴巴集团宣布与德弘资本达成协议,出售其所持有的大润发(中国)母公司高鑫零售全部股权,交易金额为131.38亿港元。当然了,阿里巴巴是一种“忍痛割爱”的出清行为,2017年,马云发表“新零售宣言”后,以28.8亿美元收购高鑫零售36.16%股权,此后在2020年再花36亿美元,收购欧尚持股,增持高鑫零售股份至72%。

500

全联董事长林敏雄

《一波说》注意到,全联收购大润发之初,业界曾揣测将复制“家乐福”与“顶好”的双品牌战略,但林敏雄却选择更激进的“品牌熔断”,与“大润发”说拜拜,背后藏着对消费行为的深刻解读。当Costco以仓储卖场创造排队奇迹,传统量贩的停车场经济正被社区即时消费瓦解。

全联将大润发场域转型为“社区百货”,实质上是将量贩卖场切割为数十个微型消费场景。

此外,全联敢于在万坪卖场导入外柜专区,是一种数据驱动的空间革命,源于其1134家小时达门市的精准数据支撑。当传统量贩还在用坪效评估动线设计,全联已透过千万笔订单描绘出社区消费DNA:某个社区傍晚6点集中购买冷冻水饺与婴儿尿布,另一个街区周末热销红酒与烤肉。这些数据正重新定义“大润发”空间——不再需要巨型家电展区,转而配置母婴照护站与宠物美容区。这场空间革命,本质是将实体场域转化为“数据可视化介面”。

据林敏雄对大全联的规划,《一波说》发现,他们也有意转入“银发经济”之隐身赛道。在松本清进驻的镁光灯背后,全联正悄悄铺设另一条赛道。当下,台湾已迈入超高龄社会,转型后的“大全联”暗藏“银发经济”精密布局:药妆专柜可无缝衔接处方笺配送,保健食品区配置营养师咨询站,甚至量贩场域的宽敞走道与休息区,都在重塑高龄友善消费场景。

《一波说》认为,全联是要与同行形成差异化竞争——全联要的不是单一门店改造,而是打造银发族群的一站式生活解决方案。

500

林敏雄

林敏雄做连锁零售虽是“半路出家”,但他是一个敢于博弈的人。当年,他喊出PChome要六小时,我一小时到货,这就是全联“小时达”由来。

《一波说》注意到,全联坚持线上线下无价差的策略,表面上牺牲电商溢价空间,实则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当momo等电商平台用折扣战培养比价习惯,全联用“同价策略”将消费决策简化为“通路选择题”:既然价格相同,距家500公尺的实体店与30分钟到货的小时达,自然形成互补而非竞争,这种定价哲学正改写零售规则——与其争夺有限的需求,不如创造无限的消费情境。

《一波说》认为,站在大润发旧址仰望“大全联”招牌,我们看见的不只是品牌迭代,更是台湾零售业的典范转移。当7-Eleven用“未来形象店”探索可能性,林敏雄的全联正用20家大润发改造据点,验证新零售的终极命题:如何让万坪卖场比巷口超市更懂你的生活。这场试验若成功,台湾将诞生首个真正融合量贩。超市、百货、与电商基因的零售新物种。

500

林敏雄岂止“超市大王”,更是豪宅大亨

500

全联董事长林敏雄

许多人喊林敏雄为全联董事长,大家记得他是岛内“超市一哥”,可能忘了他还是一位豪宅大亨。林敏雄的事业版图,横跨地产、零售、金融等多领域。作为地产大亨,他向来劝别人不要炒房,他曾表示,买房子目的是自己住,若要投资获利,不要炒房,去买股票赚钱就好了。

林敏雄,原先是一位白手起家、靠从事建筑起家的商人,他旗下除了全联,还有起家的“元利建设”,以及华泰银行,这也是他的三大事业版图。事实上,他跨界超市百货业,纯属凑巧而为,是“半路出家”。

全联,其前身是1974年成立,为军公教采买福利品的“全联社”,一度更名为“军公教福利中心”。

1998年,从事地产及建筑的林敏雄受人之托,花6亿元新台币接手了当时被公认为最没有竞争力的“军公教福利中心”,后更名为“全联福利中心”。

起初,林敏雄被“请托”接手,纯属是“广结善缘”。他曾说,他心软,常被拜托接手一些案子。因为“广结善缘”,好事自动上门,很多缘分主动靠近。

500

林敏雄

接手全联之初,林敏雄并未花过多精力,而是把全联交予他的胞弟蔡庆祥经营。刚接手时,林敏雄曾如此形容全联的“风貌”:有些店面可能已经20年没油漆粉刷和改装,为了要省钱,连油漆都省。

后来,林敏雄的弟弟蔡庆祥因罹患癌症辞世后,他作为一位零售业“门外汉”,才自己来用心经营,经他“蚕食鲸吞”扩张后,当全联开到300店时,方扭亏为盈,而他能把全联变为岛内“超市一哥”,也在于林敏雄的薄利多销的“只赚2%”策略,还有一个精干的团队。

林敏雄曾表示,他是“只管方向,不管小细节”的董事长,完全授权给团队,“一条牙膏、一包卫生纸多少钱,我没有概念。”

自从2011年唯一的女儿林佩桦,从宝徕花园广场住处顶楼坠楼身亡,加上弟弟去世,至亲之人相继离开,锥心之痛,多年来,林敏雄与夫人叶毓文会花相当精力,投入到公益慈善上。

这几年来,外界也在关注,年过七旬的林敏雄何时交棒给儿子林弘斌。一直以来,林敏雄的全联与起家的元利,经营十分稳健,林敏雄个人也不炒股,他曾说,自己一路是看着别人失败、研究别人怎么失败,才不会重蹈覆辙的。他曾说,自己出身不好,没有靠山,没有后路,做事比较保守,做生意第一个是成本观念,会将一块本钱看得紧紧的。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