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今天上演大结局,结局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徐宾果不其然成为最终大Boss,李必回山修道,张小敬推掉了三品参将之职浪迹天涯,檀琪谁都没跟,入宫陪了严太真。这些结局符合逻辑,但让观众不太痛快,因为这不是喜剧大团圆的结尾。为何编剧不编一个观众喜闻乐见的结局呢?是因为虽然修改几位主要历史人物的人名,但编剧依然不想让这部长安大戏变成架空历史,否则剧中那些美轮美奂、考据精细的场景与服饰意义何在呢?
徐宾是不是最终大Boss呢?应该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应该是太子,但运筹设计者还是徐宾。为什么是太子?因为太子有动机。圣人授政于林九郎,不是一时起意,太子不受圣人待见而广为人知,所以太子不会束手待毙。剧中虽未表明,但也有不少暗示。程参发现徐宾书籍所夹的税法与灵武实验的税法极为接近,可见新税法的诞生过程中,徐宾出力甚大(这也是他自诩宰相之才的原因之一),而且徐宾送走大吉酒肆老板时嘱托他去灵武,可见徐宾介入之深。灵武是太子的大本营,历史上肃宗(剧中太子的原型)便是在灵武登的基。那么,徐宾为什么先是向圣人自荐,后有胁迫圣人,意欲同归于尽呢?徐宾满腹经纶,思虑精细,发明大案牍术和新造纸材料,都可见其胸有丘壑,但徐宾无法施展才华,只得户部八品小吏,因此他希望能以救驾之功,火箭上位,这个想法与元载是一样的,当徐宾能够上位时,自可牵制林九郎,帮助太子。对于圣人而言,救驾自然要赏,但宰相嘛又是另一码事,不可能随便许人,这点从张小敬嘉奖为守宫城的三品参将可见一斑,突破三品就是嘉奖那么简单,还得有其他因素考量。但徐宾发现无法获得圣人对其才能的欣赏,就起用B方案,杀皇帝同时要证明太子无辜。只有这个理由才能解释,徐宾为什么只是为了证明自身才能而选择与圣人同归于尽,要知道他完全可以不这么做。圣人死了,对徐宾没有任何意义,但对太子有意义,但利高者疑这点会让太子蒙上污名,使之根本无法与林九郎和永王争夺(因为太子无法获得郭仕利、陈玄礼等皇帝亲信的帮助),所以对于太子而言,最好的是圣人死了同时也能洗清自身嫌疑,因此才有徐宾在坊楼上真真假假的一通表白,既展示了自己的大才,又洗白了太子。从事后结果来,圣人并没有消除对太子的猜疑,只是因为对林九郎也起了疑心,才继续让两者保持平衡。
从真实的历史来看,剧中的结局符合后来的历史:李必上山修道,后来几起几落,最终还是做了宰相,不负抱负;张小敬虽然离开长安,但他说长安有了危险还会回来,后来安史之乱时他真的回来,还在马嵬坡一箭射死了杨国忠(剧中的严太真的堂哥严钊),这个事迹记载在姚汝能的笔记小说里;檀琪谁都不跟,也符合逻辑,李必与张小敬都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跟谁都不对,估计后来马嵬坡之变里她和张小敬还帮了严太真去了日本,毕竟在剧中张小敬和日本锻造大师晁分有交情。所以。历史是最好的编剧,长安十二时辰只能在历史的框架里演好自己的戏份,但其中的精彩纷呈依旧足够动人。
作为剧中两大主角,张小敬和李必也是值得品析,一个混迹底层,熟悉尘世百态;一个出身贵胄,天资聪颖志向远大。两者又是在本质上是很相似,都是重情重义,是非分明,内心坚定,理想纯粹。此二人,是大唐辉煌灿烂文化的化身,寄托了编创人员的美好期待。但在真实的历史和剧情的博弈中,这两人呈现出强烈的矛盾感和纠结感。张小敬在种种艰难遭遇中,依然顽强守护长安,这点让萧规始终无法理解,这种理想主义信念和对人情政治极其通透的认知,是超越那个时代的。李必年轻青涩,但聪颖坚定,他在人情(何监、太子)与案件真实之间徘徊,最终选择了自己的职守,去探寻真相,最后被自己老师麻倒,让他远离是非。在这个过程中,张小敬给予了他极大的人格力量,正是张小敬的理想主义与通透人情智慧,才能让他直面本心,所以在结尾时李必才说进山修道,什么时候达到张小敬的境界什么时候下山。那么,张小敬为什么有这般境界?第八团的经历,老闻的引导和九年长安不良帅的磨砺,铸就了平凡而伟大的张小敬。李必入山修炼为小隐,而在六扇门里修行的张小敬才为大隐。
张小敬在痛苦中如何坚守本心,在人情里如何坚守大我,在生死边缘里始终抓住一线生机,这些都值得反复琢磨,让我们启迪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