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警惕一阵风做减重、一窝蜂建肥胖门诊,应该强调建设过程中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撰文 | 燕小六
责编丨汪 航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用了7分钟谈“体重管理”,称会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
随后,全国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响应“国家喊你减肥”的号召。上至大三甲,下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体重管理门诊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相继开设。
一些从事肥胖症诊疗多年的医生、医院也感觉到了积极变化。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相关科室负责人向“医学界”介绍,近期肥胖门诊患者激增。
不过,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专家呼吁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有专家告诉“医学界”,要警惕一阵风做减重、一窝蜂建肥胖门诊,“病人多了,对我们(从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建设过程中的规范化、专业化,非常重要。”
近期,“医学界”就如何建设“体重管理中心”这一话题,与两位业内专家展开对话,他们分别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肥胖代谢病综合诊疗中心主任杨景哥教授,同济大学医学院肥胖症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肥胖症诊治中心主任曲伸教授。
以下是对话实录,已经专家核准,部分内容经编辑处理。
医学界:能分享一个让您印象深刻,因体重而影响到健康、生活质量的例子吗?
曲伸: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曲伸教授
肥胖存在性别、年龄、地域等差异。尤其是东方人,普遍胖不起,一胖脂肪就往内脏跑。因此,相同体重下,东方人的内脏脂肪就多过西方人,肥胖带来的危害也更大。
肥胖和200多种疾病有关。在我们接诊的肥胖患者中,大多合并一种以上疾病,包括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脂肪肝、心脏病、不孕不育、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以及不易被重视的尿失禁、关节损伤等。
因此,肥胖不是社会上常说的管住嘴迈开腿就能解决的问题。它属于慢性病、易复发,需要长期管理。这个专业需要大量政策支持。
杨景哥教授:我们遇到过体重指数(BMI)达90的患者(编者注:以身高1.7米推算,患者体重约260公斤)。曾有近10位患者因肥胖伴心衰、呼吸衰竭等来院,结果没来得及接受治疗就病逝了。
医学界:能介绍一下贵院如何建设体重管理相关门诊/中心吗?
杨景哥:2000年,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开展第一台减重手术,迄今已积累6000例减重手术经验。2024年12月,我们在此前基础上,揭牌成立肥胖代谢病综合诊疗中心。
杨景哥教授
中心体系下有十几个科室。其中,减重代谢外科发展时间长、诊疗经验丰富,所以是中心的牵头科室。
除减重外科,中心还有5个核心科室,包括内分泌科、营养科、中医科、儿科和精神心理科,以及一系列辅助科室,如心内科、运动医学科、精神医学科、康复科、睡眠医学中心、内镜中心等。我们会要求这些科室固定1-2位专家,参与日常诊疗。比如接诊到肥胖症合并高血糖患者时,就会请内分泌科固定医生出马。
中心不是单独的核算单元,采取相对固定的专病多学科协作(MDT)模式。中心每天都有门诊,挂号、分诊、多学科诊疗、身体成分分析、抽血检查、支付,都能在诊间完成。
每个诊室内至少会有5名医护。包括一位减重专业主诊医生、一位辅诊医生、一位营养科技师或护士、一位健康管理师,还有一位护士。患者就诊后,至少能得到一份减重治疗方案和一份营养处方。
目前,中心的诊疗量不断上升,从开诊时日均问诊10多人,增长到现在日均30人左右。绩效分配是当下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这个流程没有完全理顺。
曲伸:考虑到复杂的诊疗需求,体重管理门诊建设要以医院为特色、实现中心化管理。所谓“以医院为特色”,就是医院外科实力强,就以外科为主,联合其他学科。如果内科强,则由内科牵头。具体到患者管理,一定是整合所有可行的治疗方法,因为单一减重治疗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我院肥胖症与代谢管理中心从专病,逐渐发展到专科,目前采取统一的中心化管理。这一点得到院领导大力支持。
团队成员包括内分泌科医生、外科医生、营养师、中医等,大家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因此,我们出“大门诊”,会同时容纳3-4名医生。
为提高依从性,我们在患者管理中,纳入“人工智能”,会实时回复那些患者提出、较共性的问题。
医学界:“体重管理”的人才队伍如何建设?
杨景哥:要进入这个专业,必须先掌握基本的肥胖症知识,基本了解病因判断、熟悉诊疗流程、掌握长期管理方法。这些是从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在专业建设、诊疗过程中,个人要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和其他学科互相支持、配合,逐渐成长为成熟的体重管理医生。
曲伸:我们当然希望越来越多的医生加入到与肥胖做斗争的队伍中。但这不可能一蹴而就,边干边学是个好办法。关键在于“怎么学”。
一方面,大家可以向内探索。比如,院内如果已经有从事体重管理、经验丰富的医生,可以向他们请教。
另一方面,推荐到那些较成熟的医疗机构,进修、学习,提升实践能力。再者,支持大家互相学。每个医院在体重管理方面的特色不同、各有所长。
医学界:其他专业如精神心理科等医生,对体重管理感兴趣,如何加入进来?
曲伸:精神心理医生在体重管理方面大有可为。日前我接诊到1名20多岁青年,长期吃抗抑郁药,精神症状明显减轻,但两年内体重增加40斤,血糖、血脂升高,睡眠不佳。这属于医源性肥胖,如今并不少见,恶性肿瘤治疗、激素治疗等都可能导致这一现象。
儿童青少年因为肥胖产生的精神问题,也非常复杂。有的孩子因为肥胖退学,后续出现精神问题。
我们一直在和专业的精神卫生中心合作,探索如何避免精神疾病药物诱发糖、脂代谢异常,诱发肥胖。我们团队也有精神心理科医生,多年来一直在出肥胖专病门诊,专注于相关话题研究。
杨景哥:精神心理科医生是我们在做减重治疗时的紧密合作科室。一方面,肥胖和精神心理疾病有密切关系。我们团队做过研究,发现肥胖可以提升焦虑、抑郁等发病。反之,控制体重有助于缓解抑郁等症状。
另一方面,有报道显示,一些减重药物可能加重焦虑、抑郁等症状。这需要专业精神心理科医生进行干预,调整治疗方案。
医学界:医学减重手段不断革新,会影响治疗选择、体重管理中心建设吗?
杨景哥:我从事减重专业20多年,非常乐意看到治疗方案进步,推动学科发展。
两三年前,很少有内分泌科医生关注肥胖症诊疗。因为此前内科几乎没有控制体重的有效手段。随着新型减重药物在国内外获批,轻中度肥胖者从中获益,越来越多的内分泌科医生加入到体重管理专业中来。
而且,诊疗手段进步,能让更多人意识到肥胖是一种疾病,会引起代谢等问题,从而引起重视。
从我自己的外科角度看,短期内一部分患者可能因为用药暂缓手术计划。考虑到药物局限性,一部分人用药效果不明显或停药后反弹,仍可能考虑手术。还有一部分术后患者通过用药,能加强手术效果。总体看,新型减重手段的问世,总体影响是积极的。
肥胖代谢病综合诊疗中心/图源:受访者
医学界:如何解决绩效、院外体重管理的收费问题?
曲伸:收费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可能是当前最棘手的事。体重管理不是光靠听诊器就能完成诊断,我们要检测患者的体脂含量,运用设备评估内脏脂肪和脂肪肝情况,排除合并症。因此,体重管理一定是团队化作业,涉及多个学科、专业。
不同于一些外科手术,体重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出院后,体重管理师要在医生指导下长期随访,指导其利用多种方式、维持体重。如果我们不管理,患者就可能到社会上寻求“减重秘方”。若方法不当,可能导致运动损伤,增加其他疾病风险。
但目前阶段,参与体重管理的医生们基本在做义务劳动,尤其是院外医疗服务收费缺乏标准。国家、各地卫生主管部门已经注意到相关问题,会就此制定合理、规范的管理标准。这也有助于淘汰那些不规范、不专业机构。
杨景哥:中国医生是一个非常有情怀的群体。目前的绩效分配方式不足以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我们做很多事情,几乎都是免费的。要改变现状,最终还是得回到政策、机制层面。
目前,我们正在广东省内,牵头、制定体重管理门诊建设相关专家共识。我们建议“设立特许收费项目”等内容,以有效支持院外的生活方式管理、营养指导等医疗服务,有待审批。
还要注意的是,做这些事并非没有回报。随着接诊患者增加,我们可以整合队列,产出丰厚的科研成果。其次,在较大基数的患者中,需要手术治疗的人会增多。其他一些治疗手段,如营养干预、中医治疗等,是有收费项目的,也会体现在绩效上。
医学界:医院从事“体重管理”,提供健身器械、操课是标配吗?
曲伸:体重管理的核心是“三板斧”,包括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手术。在生活方式中,运动干预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运动方式、时间、手段、适应人群、损伤等都有讲究。这些都是写进指南的。
医院在开展“体重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给患者拟定运动治疗方案。理想情况下,由专业运动治疗师管理、指导患者运动,效果最佳。这就是为什么医院内要布置健身房。
有些医院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优势鲜明。但,不能要求医院、医生分摊所有的体重管理手段,需要一些专业的社会力量支持。这样的合作才是正规、有效的。
医学界:对于那些计划开展“体重管理门诊”的医疗机构,您有哪些建议?
曲伸:如果是正规医院要开设“体重管理门诊”,获得领导支持、树立持久作战的信念,至关重要。肥胖症诊疗涉及到多个专业,不是一个人就能做好的。
对于有志于从事相关专业的医生来说,最好能组团到有经验的医院进修、学习,或是把他们的专家请来,做现场指导。指导前,你得准备一系列材料,包括有哪些人才、设备、场地等,能开展什么样的检验检查。
若打定主意要做,人员、管理制度要固定下来,最好设定好绩效。
未来可能会形成“肥胖专科”等专业。但不要求每个医院都设立肥胖科,一定是在有资质、有能力的医疗机构内先行探索。不能说一高兴就建了。没有经验、知识、专业能力,很难把这个专业做好。
杨景哥:根据广东省即将发布的建设规范,2025年,省内50%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设立“体重管理门诊”,到2026年增至80%。
这是一个新专业,意味着我们未来会遭遇很多未知,包括很多疑惑、困难。对拟新开这个专业的同道,我建议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有足够的热情和热爱,专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会碰到各种困难,只有保持热爱热情,才能坚持下去;第二,要不断学习,才能更专业、规范发展;第三,要获得各方面的支持,包括行政支持、医院不同科室的专业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