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采金额高确实存在廉洁风险,但不代表一定有问题。

撰文丨燕小六

责编丨汪   航

为了守住清廉防线,有医院开始“预警式约谈”医生。

据湖南省主流媒体“红网”消息,3月26日,永州市中心医院纪委召开会议,通报2024年度医用耗材临采情况,并对该年度临采金额排名居前的10名医生开展预警式约谈。

“临采”即临时采购,是医院的一种应急手段,用于补充医疗供应目录中没有但在诊疗中必需使用的药品或耗材,包括急救、临床必需用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用药等。

一位医院纪检工作人员告诉“医学界”,临床医生或某个医疗组的临时采购多,廉政风险确实可能高一点,但不代表一定有问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另有专家表示,频繁或大额临采可能滋生腐败,但也要照顾医务人员感受,避免“不负责任的猜测”。

500

3月26日,永州市中心医院纪委召开会议,通报2024年度医用耗材临采情况/图源:红网时刻

临采是医院常规做法

规范开展很重要

多名受访者告诉“医学界”,临采是医疗行业的普遍做法。

上述医院纪检工作人员介绍,“碍于入院程序,有些药品、耗材长期无法进入医院,遇到确实有需要的情况时,就得临时采购。”

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保研究院原副研究员仲崇明表示,公立、私立的各级医院都会涉及临采,主要集中在高值耗材、特殊药品中,多见于应对突发需求、特殊病例或供应链不稳定等情况。

在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肿瘤科、感染科、儿科等,临时采购行为较为高发,其中有一些和政策推进密不可分。

2024年11月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基层药品联动管理机制扩大基层药品种类的意见》提出了“紧密型医联体建立缺药登记制度”,称患者在基层进行缺药登记,按照临时采购程序配送至登记的基层机构。

一名重症监护科医生告诉“医学界”,其所在科室的临采不多,限制较严格。如果遇到急需的挂网耗材或曾经进过院的药品,科干会审核,由科主任签字、申请临采。药品方面,需药学部审批;耗材则会由医院相关部门基于“一病患一申请”进行审批。

“央视新闻”消息显示,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部分社区服务中心的发药窗口也会张贴“短缺药品接龙登记表二维码”,待患者登记、填报并经过审批后,院内会进行临时采购。

仲崇明告诉“医学界”,临时采购是医院整体采购的一个补充来源,管理不到位,就会影响举措成效。而且,临采直接涉及医院、医生、供应商、患者间的利益,确有贪腐贿赂、侵权等风险。

因此,国家、各地陆续出台文件,规范相关流程。

芜湖市人民政府政策问答平台的一条回复显示,须由医生提交“临时采购药品申请单”,报科室主任同意,经院医务部门、药学部门、价格管理部门、分管院长等签字后,提交至芜湖市药品医用耗材管理中心。中心核对信息(1个工作日)后予以采购,且仅限单人份。

“临时采购价格不得高于历史采购价或医保支付标准。”仲崇明补充,临时采购药品若不在医保目录内,医保不予报销。紧急情况下可以“先使用后验收”,但需48小时内补办手续。

此外,当临时采购金额超限额(如≥5万元),需院内公示。广东省还要求,所有临时采购项目应在省级采购平台录入,默认公开。

这些要求,旨在规范临时采购行为,使之公开、透明、杜绝利益驱动。

临采环节存廉洁风险

监管须考虑实际情况

此次对10名医务人员采取“预警式约谈”的永州市中心医院,始建于1905年,是一所大型公立三甲综合医院,也是市级“清廉医院样本”。

会议上,医院通报2024年度医用耗材临采情况,剖析了医用耗材临采额呈上升趋势背后的廉洁风险,并结合院内外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院方表示,约谈是为“筑牢医院清廉防线,助力医院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医务人员依法合规、廉洁从业。”

院领导对此提出了三点说明:一是认清医疗反腐“大数据监督”“倒查20年”的高压态势,清醒认识“越往后执纪越严”;二是医院将建立半年预警机制,严查违规行为,存在问题的主动说明,未涉问题的自查自纠;三是依法采购、依法行医。

“医学界”检索发现,2022年至今,该院就建设了“智慧监督系统”,启动“人在干、数在转、云在看”信息化监督模式。该系统在重要数据节点安装“监控探头”,设置预警条件,监督人、财、物、事4个重点。

实际上,“预警式约谈”属“廉政提醒谈话”,多地已有先例。比如益阳市某医院曾召开约谈会,称这“是院纪委把纪律挺在前面,让大家‘红红脸、出出汗’的有效形式。”

“我认同频繁、大额临时采购可能滋生腐败,但我不认同不负责任的猜测。”仲崇明解释,在深化医改进程中,广大医务人员一直承担着较大的临床压力,因此对医疗服务、包括供应链管理而言,首先应积极看待。

以药品为例,当临床突然来了一名患者,需要用一款临床治疗必需而医院现有基本用药目录内无法提供的药物时,医生、医院通过合理合法的临时采购流程,帮助患者用上药,是值得鼓励的事。

“这能打消社会的刻板印象,不是只有某些医院才能用到创新药械。”仲崇明指出,对这种现实可能发生的具体临采需求,医保政策应不断完善管理机制、触发标准、运行边界等。

但他也指出,如今集采广覆盖、强覆盖,部分医院、医生可能借临时采购为工具,以满足私心等,此时就需要监管纠偏。

“医学界”发现,近年来,各地审计局在针对公立医院的专项审计调查中,非常重视“临时采购”的具体情况。2024年年初,南通市审计局发现,当地某三甲医院多次以临时采购形式,购买15种医院药品目录外的同类药品,涉及金额777.5万元。

审计部门要求医院严格落实遴选采购、临时采购制度,规范履行临时采购审批程序。同年10月,涉事医院出台《药品临采及申请审批用药管理制度(暂行)》,明确同一通用名药品临时采购,原则上每年不得超过5例次。

事实上,在现有临时采购流程和规定下,如果一名或几名医生的临采金额非常大,也可能表明医院在采购程序运行、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

“如果医院发现有一些药械用量大,持续通过临时采购进入医院,那可能就有风险,需要从制度层面堵住疏漏。”前述医院纪检工作人员指出。

仲崇明则表示,“临时采购长期存在,需要高质量发展。”临采不可能突破“临时性”而彻底转正,医院需要做的是完善集中采购、临时采购、备案采购的具体规定,使其相互衔接,并兼顾事理、法理、学理,真正让患者获益。

资料来源:

1.永州市中心医院:预警式约谈靶向施治临采风险.红网

2.关于改革完善基层药品联动管理机制扩大基层药品种类的意见.国卫药政发〔2024〕38号

3.医疗机构医用耗材管理办法(试行).国卫医发〔2019〕43号

4.芜湖市人民政府政策问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