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钉钉方面宣布了一则重磅消息:钉钉创始人、前CEO陈航(无招)将回归钉钉,阿里集团将收购其创业公司两氢一氧的投资人股份。这一消息在协同办公市场增速放缓、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犹如一颗投向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波澜。然而,在表面的涟漪之下,钉钉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却远非一桩简单的人事变动所能解决。

500

钉钉,这个曾以2.2亿月活、1亿日活成绩领跑行业的协同办公巨头,如今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小企业用户的高流失率、深度协作场景被分流、市场份额的“虚胖”隐忧,以及用户对于个性化定制和隐私保护的改进需求,都暴露了钉钉在精细化运营和场景化需求响应上的不足。

更为关键的是,钉钉早期的“轻量级”技术架构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混合办公场景的复杂化需求。与飞书基于AI驱动的实时协作系统相比,钉钉在智能会议、知识管理等领域存在着明显的代际差距。这种技术上的落后,不仅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也制约了钉钉在协同办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陈航的回归,虽然被外界寄予厚望,但能否真正破解钉钉的困境却仍是一个未知数。陈航在离开阿里后创办的两氢一氧公司,虽然主打“全链路数字化”和“场景化产品思维”,但这种创新模式能否成功移植到钉钉上,并推动其从单一办公工具向产业互联网入口进化,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钉钉在制造业、教育业的渗透率虽然已超70%,但付费转化率却不足5%。这意味着钉钉在垂直领域的深耕细作仍然任重道远。陈航团队虽然可以依托阿里巴巴B端资源开发“行业钉”,但如何针对医疗、零售等垂直领域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成功打开第二增长曲线,同样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更为棘手的是,钉钉需要重构底层架构以提升响应速度。然而,这一过程不仅耗时耗力,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技术问题和用户反馈。陈航在HHO验证的“用户共创”模式虽然有助于加速这一进程,但如何平衡用户需求和技术实现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钉钉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并未因陈航的回归而有所减轻。企业微信依托腾讯社交图谱构建用户画像的优势依然明显;飞书则在云文档和AI助手方面构建了体验闭环;而钉钉则需要在技术升级、场景深化和组织变革等多个方面同时发力,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因此,陈航的回归虽然为钉钉带来了一丝希望,但要想真正破解协同办公市场的“冰封”之谜,还需要钉钉在多个方面做出努力。否则,即使陈航再有能力、再有决心,也难以改变钉钉在协同办公市场中的尴尬处境。

而就在4月3日,据界面新闻报道,有网友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爆料,在陈航回归担任CEO后,钉钉内部开始大力整顿考勤与工作纪律,一系列举措引发广泛关注。

有自称为钉钉员工的人士透露,陈航亲自巡查工区时,发现部分团队负责人不在工位,甚至有人在下午1点半之后仍在休息,这一现象促使他迅速采取行动。

根据爆料内容,目前,钉钉明确要求员工早上9点上班,并组织早会,晚上进行工作总结,旨在保持团队的快速响应能力。纪律整顿方面,要求员工在午间13:15后必须进入工作状态,上班期间禁止使用手机浏览微信、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

同时,陈航还强调团队成员要深入了解用户场景,产品研发不能脱离实际,技术人员必须亲自编写代码,甚至要学习Python语言。

此外,钉钉内部还倡导减少纯管理岗位,鼓励员工使用自己的产品,并以产品为傲,在社交场合主动推广钉钉,例如添加微信时可以说 “不好意思,我只有钉钉”。全员需要努力学习共创三部曲,务实且踏实地践行相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