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二十余年前,日本还被认为是综合国力世界第二的大国。那个时候,我们的期待也不过是2050年超过日本,达到世界第二位而已。
当时觉得是个赛跑式的马拉松,结果没想到是双向奔赴~记得天涯有个大讨论:2030年中国能否超过日本。如今“雪亮军刀”已经辞世多年…
不过美国的进步也是相当夸张的,之前只相当于法国的两倍,现在把整个欧洲+日本绑一起也比不过一个美国。
其实主要是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增长大部分被中美两国瓜分了,站在中国人的视角上,因为中国人主要就盯着自己和美国,就觉得世界进步很大,事实上,其他发达国家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都没啥进步,甚至有的方面还退步了,都是靠中美两国的溢出效应维持着.
至于日本,只是回到它原有的历史地位而已,它已经没有未来了,融入不了亚洲,亚洲也不会接纳他,它的优势产业只会被我们一个一个的吃掉。一旦中国解决半导体全产业链,日本就是一个大号的菲律宾。
日本之所以取得发达国家的地位,离不开其强大的汽车工业。美国人深知一项关键事实:唯有一个强大的日本,方能胜任在东北亚地区对中国与苏联的监视任务,切实履行作为美国桥头堡的重要职责。
二战结束初期,美国对日本的处置方案尚不明朗。然而,随着苏联威胁的逐渐加剧,美国最终决定放弃肢解日本的计划,转而通过扶持日本经济,在亚洲构建一个抵御苏联势力扩张的坚固阵地。
然而,二战的硝烟将日本化为一片荒芜。这个原本就非工业强国的国家,在1945年,其工业产值暴跌至1937年的31%,致使全国半数工业人口失业,国家陷入困境。
为了助力日本经济复苏,必须为其引入一项全新产业,覆盖其超千万的工业人口。经过深思熟虑,美国人坚信,唯有汽车制造业,这一与众多工业领域紧密相连的产业,方能助力战后日本工业全面复苏。
美国政府坚决阻挠福特等三大车企重回日本市场,同时慷慨赋予日本通商产业省充分的自主权限与资产支持,使其能够无所顾忌地推动本土汽车工业蓬勃发展。
在美国的默许之下,战后初期,日本政府借助关税壁垒和直接补贴等多重措施,成功将汽车工业打造为日本战后创业领域的璀璨明珠。
日本三大车企中,日产与本田皆在此时期崛起。然而,美国人认为这仍不足以助力日本汽车工业,遂借朝鲜战争之契机,慷慨赠予日本海量订单,其中不乏众多军用汽车。
美国本土车企的阻碍与朝鲜战争期间的海量订单,合力促使日本车企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成功完成了原始积累。
然而,彼时的日本汽车工业尚显青涩稚嫩,朝鲜战争结束后,大量原服务于军事工业的流水线亟待转型,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为呵护这份新兴产业之芽,美国政府再度展露善意,携手日本政府,精心策划了一场以“关贸总协定”为核心的经济策略。
日本汽车工业历经磨砺,成长为产业巨擘的又一重要时刻,便是在美国默许之下,以卓越之姿,顺利融入“关贸总协定”等全球经贸体系之中。
朝鲜战争虽助力日本工业复苏,但美日皆深知战争繁荣非长久之计。尤其美国,洞悉日本经济之恢复,实乃其军费所支撑之结果,非可持续之态势。
战争落幕之际,美国人深思熟虑,寻求既能避免打断日本经济崛起,又能将代价转嫁他方的策略。最终,美国人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协助日本融入国际贸易体系,从而实现共赢。
1952年4月,随着《旧金山和约》的生效,日本正式走出二战阴霾,踏上重返国际社会的征途。然而,当时多数国家仍对这位曾经的轴心国成员心存芥蒂,对其抱有深深的敌意。
尽管日本在战后已完全去武装化,但国家间的敌意并不只局限于武力。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国家仍担忧,日本重返国际舞台后,可能在经济领域掀起新的侵略浪潮。
他们坚决反对日本加入WTO的前身“关贸总协定”,同时对日本出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旨在遏制其国内产业的蓬勃发展,从而保护本国利益。
然而,当下的美国人却坚定地希望让日本重新融入国际社会,意图从中获利,犹如收割英国与澳大利亚等国的韭菜一般。
在美国的强烈要求下,GATT总干事怀特爵士经过一番权衡,最终决定妥协,允许日本以临时会员的身份加入GATT,以缓解国际间的贸易压力。
怀特爵士初愿借此举止美国之口,并授权对日入不满之会员国依GATT条例拒日货。然历史却证明,此举反助日本成功转型产业,成就非凡。
日本在GATT成立之初,纺织品成为其出口的主力军,占据年出口额的三分之一。相比之下,日后蓬勃发展的汽车工业当时仍难以满足国内需求,尚未崭露头角。
加入GATT后,日本并未抵制组织对纺织业的约束,反而巧妙利用临时会员地位,对进口汽车施以高额关税,以此捍卫本土汽车工业的茁壮成长,实现了在开放与保护间的微妙平衡。
自五十年代中期起,随着日本经济的稳步复苏,民众的消费实力亦逐步提升,国内掀起了购车热潮,第一轮汽车购买狂潮席卷日本大地。
在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众多日本家庭迎来了生活的一大变革,超半数家庭购置了他们的首辆汽车,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
凭借日本政府精准地利用GATT临时会员的漏洞,日本本土车企几乎全盘接收了来自日本平民的数千万汽车订单,展现了强大的市场掌控力。
直至1965年10月,日本历经十年GATT成员国身份后,终打破对进口汽车的长期壁垒,开始接纳外国汽车品牌进入其市场。此举标志着日本汽车市场逐步开放,迈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然而,在这十年里,日本汽车公司凭借内部订单及美国的助力,成功地从模仿者蜕变为汽车工业的标准制定者,展现了卓越的实力与影响力。
1961年,日本汽车业崛起,产量超越了意大利,跻身世界前五。随后,在短短数年间,日本又连续超越法国和英国,于1966年跃居世界第三,彰显其汽车制造的强大实力。
日本政府开放汽车进口壁垒后,外国车商始觉,日本车企经过长足发展,实力已今非昔比,自己已不再是这些企业的有力竞争者。
1968年,日本汽车工业的崛起势头强劲,成功超越了制造了世界上首辆汽车的西德,跃居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国。此刻,挡在日本汽车工业前方的,唯有昔日的保护者与导师——美国。
岁月流转,当美国与日本在贸易战场上针锋相对之际,他们心中深知,这背后强大的日本经济,实则是自己昔日辛勤培育的硕果。
上世纪中叶,美国独领风骚,稳坐全球工业霸主之位。日本后来居上,超越西德跃居世界汽车生产次席,但其年产量亦仅及同期美国之四成左右。
考量今日美国对中国的严密戒备,昔日的美国政府理应在日本跃居全球第二大汽车制造强国之际,便迅速采取行动,对日本汽车工业实施制约措施。
早在1963年,日本政府已明确将汽车工业确立为国家的战略支柱,昭示着对美国的坚定立场:汽车工业是日本的生命线,一旦受损,国家将遭受重创。
然而,此时的美国并未对日本汽车实施制裁,反而国内盛行一种观念,即美国人偏爱大排量汽车。这种观念抑制了车企抵制日本汽车侵占美国市场的呼声。
七十年代,命运再次眷顾日本。石油危机席卷全球,油价飙升。然而,日系车以其小巧玲珑与经济实惠之特点,在石油危机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宠儿,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自1973年至1979年,丰田、本田与日产等日本车企在欧美市场迅速崛起,销量迅猛增长,短短六年间,总销量便实现了超过35%的显着提升。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国际汽车市场便显现出饱和之势,日本车企在此背景下迅猛崛起,而欧美车企则逐渐退让,让出市场份额。
1980年,日本汽车业崛起,产量跃居全球之首。同年,其GDP突破1.13万亿美元,力压西德与苏联,稳固确立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彰显了经济实力的强盛。
然而,世界首位的荣誉并非日本车企的终极目标。当日本汽车全面席卷美国市场之际,1980年的美国才缓缓发起与日本之间的贸易战,应对这一强大的竞争对手。
日本汽车工业是在美国扶持下才发展起来的,所以美国赏赐的入场券真的让人五味杂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