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手无缚鸡之力,闲时却喜欢看军事电影。以前看过一部美国电影,记不清电影名称。里面讲有人在装甲车的防护装甲上作假。古代中国也有过在铠甲制作上造假。这件事记录在沈括的“梦溪笔谈”里面了。
青堂羌善锻甲,铁色青黑,莹彻可鉴笔发,以麝皮为絤旅之,柔薄而韧。镇戎军有一铁甲,匵藏之,相传以为宝器。韩魏公帅泾、原,曾取试之。去之五十步,强弩射之,不能入。尝有一矢贯扎,乃是中其钻空;为钻空所刮,铁皆反卷,其坚如此。凡锻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锻之,比元厚三分减二乃成。其未留头许不锻,隐然如瘊子。欲以验未锻时厚薄。如浚河留土笋也。谓之“瘊子甲”。今人多于甲札之背隐起,伪为瘊子,虽置瘊子,但无非精钢,或以火锻为之,皆无补于用,徒为外饰而已。
青堂羌人善于锻造铠甲,所造铠甲的铁片颜色青黑,晶莹透亮,可以照出毛发。用麝皮做成的带子穿起来,柔软轻薄而坚韧。镇戎军有一副铁甲,用木匣收藏着,官员届届相传当做宝器。韩魏公(北宋大臣韩琦,封魏国公)泾原帅时,曾取出做过试验,在五十步(秦制中一步为五尺(约1.155米),五十步约为 57.75米。)开外,用强弩来射它,不能射穿。也曾有一箭穿透了甲片,竟是因为正好射在了甲片的小钻孔上,结果箭头为钻空所刮,铁都反卷起来了,其甲片竟坚硬到如此程度。凡是锻造铠甲,其方法是开始铁片甚厚,不用炉火加高温锻打,而只进行冷锻,直到铁片的厚度比原来减少了三分之二,就算锻成了。甲片的末端留着像筷子头那么大小的一小片不锻打,隐约像个瘊子,这是为了检查铁片未锻打时的厚薄,有如疏浚河道时留些笋状的立土,所以这种铠甲被叫做“瘊子甲”。今人锻甲,多在甲片的背面暗留一个伪做的瘊子;虽留瘊子,但所用质料原非精钢,或由火锻做成,都无补于实用,不过徒为外表的装饰罢了。
沈括指出伪造的瘊子甲质量差不假。但在古代军队中能穿上铁甲的都是级别较高的人员和精锐士兵才能穿上的。一般的士兵只能穿棉甲、木甲甚至纸甲。一方面是铁甲比较贵,孙承宗《条次东西边镇疏》记铁甲一套造价为三两八钱白银;绵甲一套造价二两白银。另一方面,铁甲沉重,骑兵携带还方便些,步兵携带不便。步兵穿铁甲格斗,只有专门挑选的士兵才能胜任。1657年,郑成功军在罗源击败满洲骑兵,杀死满洲正黄旗梅勒章京阿克善等高级将佐,还缴获一批“全身披挂是铁”的盔甲,“(骑兵甲)披挂全身穿带,不下三十筋(斤),虏有马驼,载穿带尤易……今我兵欲以一人穿带三十斤步行,雄壮者步伐不难,痿小者未见其便”。后来郑成功的铁人军都是专门选拔的壮汉。
徐宁教使钩镰枪
水浒传中的金枪将徐宁发现祖传的雁翎金圈甲被偷走后,就穷追不舍,最后被骗上梁山。这个虽然是小说情节,却也验证了古代铠甲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