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互联网的乐子,几乎是以天数为单位更新。

最近,年轻人又爱上了一个二愣子式的“轻功”——八步赶蝉。

本人亲自试了一下:速度很快,学起来面子丢的更快。

500

想成为高手的年轻人,练起了八步赶蝉

可能那些江湖大侠都想不到,有一天能掀起“全民轻功”的热潮。

公园的太极方阵里混进了诡异身影,大爷的“白鹤亮翅”还没摆完,年轻的打工人就以“诡异”的步法一闪而过。

外卖小哥也不骑电驴,蹦蹦跳跳的就走了,手里提着的奶茶甚至没晃出波纹。

因为他们都练成了“八步赶蝉”大法。

500

所谓八步赶蝉,字面意思就是八步之内就可以追上飞行的蝉虫。

练起来说简单也不简单。

微微下蹲,稳住身体重心,然后三步并两步的开始往前小跑。

左右脚交替快走,配合手臂摆动。

有人说,学会这个可达到每小时30公里,仿佛第二天就能当上外卖之王和滴滴皇帝。

500

要我说,学不学的会是另外一回事,丢脸却是实打实的。

因为这练起来真的很抽象。

这些动作很像“被电击过的青蛙”,还有网友自嘲是“人形自走交通事故”。

500

这种短距爆发+灵活变向的步法,唤起了年轻人对武侠和轻功的喜爱。

脚上那双帆布鞋不知不觉就磨穿底,手机相册里无数张模糊到像灵异照片的“练习实录”。

一边对着教程逐步分析步法和跑资,一边在摔了第十八次后喃喃自语:“金庸误我!”

500

影视剧中也有很多轻功。

而且名字都特别好听,比如什么踏雪无痕、梯无纵、燕子三抄水……

段誉凭着凌波微步穿梭万仙阵,闪避鸠摩智杀招。

每次都像踩了隐形蹦床,落地时还要配合头发三百六十度慢速飘散。

小龙女的轻功更是实用主义集大成者,练成之后还能站在绳子上睡觉。

白衣永远不沾灰,长发永远不乱飘,在终南山绝壁间荡秋千般飞来飞去。

500

《雪山飞狐》胡斐在雪上飞奔,脚印浅到像猫走过。

《笑傲江湖》令狐冲雪地追逐,镜头一切,雪面平整如初。

500

这让我不禁想问:这些反物理的飘逸感,到底几分真几分假?

八步赶蝉是不是真实的轻功?影视剧中呈现的也是真实轻功吗?

500

轻功真实存在吗?

八步赶蝉是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步法、身法。

有人认为,八步赶蝉最早可能源于传统武术中的轻功训练方法,在明清时期的地方拳种(如螳螂拳、八卦掌等)中或有雏形。

也有人认为和古代军事战术中的“八步追袭”有关。

它其实不是什么玄乎的东西,而是一种结合滑步、爆发力和核心控制的快速移动技巧。

简单来说,就是让你跑得更快、更省力。

500

轻功并非完全虚构,它大多又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实战”轻功。

从这个角度来看,轻功是真实存在的,属于人体极限技巧。

强调速度、弹跳、平衡,是真实存在的技巧,同属传统武术中的“身法功夫”,类似现代跑酷+体能训练的综合体。

500

这类型的“轻功”在历史中有不少案例的记载。

明代军事着作《武备志》记载的“逾高术”,实际上就是借助工具(飞爪、绳梯)的攀爬技术。

清代少林寺保留的“飞檐走壁法”,本质是利用建筑结构的特殊跑酷技巧。

也有现存的传统训练体系。

比如训练腿部力量的梅花桩、绑沙袋跑跳;训练平衡的窄墙行走、独木桩等等。

500

另外一类则是传说轻功。

轻功常见于武侠小说,在描写的时候,往往伴随着作者的艺术夸张。

学习轻功者,大多需要依赖“内力”和“真气”等虚构设定,是某个门派或帮派子弟。

踏雪无痕、御风飞行、水上漂等等,在现实中都无法单纯的靠人去实现。

500

有关轻功的文学想象,也大致经历了唐宋、明清和现代三个阶段的文学演变。

唐宋时期的《聂隐娘》中就有“夜行如风”的表述;到了明清,《水浒传》“神行太保”日行八百里。

传说轻功的本质,是文人墨客的奇幻想象。

就像西方的哈利波特骑着扫帚飞来飞去一样。

毕竟日行千里可能需要代谢的能量≈60公斤葡萄糖。

500

中国人对武术武功的喜爱,仿佛就是刻在DNA里的。

但也有不少传统武术,陷入了炒作、打假的争议中。

500

传统武术,要消亡了?

前几天,甲亢哥来中国的时候,突发奇想要去学少林功夫,但是被忽悠去了某个“武术学校”。

当场崩溃流泪,最后还是文旅局出手给他找来了真师傅。

前几年,自诩武术大师的马保国也曾被“全网封杀”。

被业余拳手30秒KO三次,发明了“我收力了”派武学。让一句“年轻人不讲武德”的破空声响彻B站鬼畜区。

当时有多少外国人真的以为这就是传统武术……

500

然后呢,他本人是怎么说的?

500

江湖骗子、影视特技和僵尸套路,让不少人看不到正统、传统的武术。

一些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武术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传承问题,甚至到了“人亡艺绝”的地步。

500

实际上,中国的武术文化博大精深。

早在先秦时期,我们就有尚武精神。

孔子六艺中的“射”、“御”都属于武术技艺;汉代“剑术”成为贵族必修课。

500

传统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礼制。

《吴越春秋》记载越国女剑客的武学观:“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

“其争也君子”的竞技精神才是核心。

传统切磋讲究“手留三分”,与西方搏击的KO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

500

古代的战场刀法演化成苗刀术,古代捕快的擒拿技巧现在还在教。

时代变了,但武术智慧没有变。

或许,在21世纪,真正的大师,可能在健身房的核心训练里,在游戏角色的动作库里。

也有可能在看武打电影时喊着“这打的啥啊”的红毛少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