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转换一下思维场景,用人民币立场来思考一下,便能明白这个道理。

假设现在人民币成了世界货币,其他国家在跟中国进行贸易结算,或者其他国家之间在互相做生意时,需要支付人民币,则会出现什么场景?

在最开始的时候,他们没有人民币。

没有人民币。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首先需要获得人民币。

而获得人民币的方式,大概有两种:

一是,我们把人民币借给对方。

二是,我们先跟对方买点东西,支付人民币给对方。

对于第一种方式来说,我们不太会愿意。假设我们跟某个其他国家做生意,比如是A国,我们先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借给A国,A国拿了借到的人民币买我们东西,这么一圈转下来,相当于我们在做赊账生意。

我们把东西给了A国,但是A国付给我们的人民币,是我们借给对方的。

我们把东西给到了对方,但是其他什么都没得到,除了对方欠我们一笔钱之外。

从本质上来说,这属于赊账生意。

谁会愿意做赊账生意呢?

所以,我们会更倾向于先跟对方买点东西。比如,假设A国是一个石油大户,盛产石油,我们先跑去跟对方买100元人民币价格等量的石油。于是,我们得到了石油,A国得到了100元人民币。

A国有了这100元人民币之后,便可以拿着这些人民币,到我们国家来买东西,或者跟其他国家做生意。

逆差在什么时候会产生呢?

当A国想要存储一定的外汇储备时。

由于人民币成了世界货币,那么,A国必然会产生多存储一些人民币的想法冲动,以备不时之需。在这个时候,中国便会跟A国产生贸易逆差。

假设A国想要储备的人民币外汇,是30元,则在A国挣到前述的100元人民币后,不会把这些人民币全部花掉,而是只花掉70元。留下30元,则作为外汇储备。

如果A国花掉的70元,用来购买了中国的商品,则中国跟A国之间的贸易逆差,是30元人民币。

所以大家看到没有,只要人民币成了世界货币,则中国必然会跟其他国家产生贸易逆差。逆差数额的多少,大致取决于对方想要存储多少人民币外汇储备。

有些国家体量小,需要存储的人民币外汇储备也少,所以逆差数额会相对较小。

有些国家体量大,需要存储的人民币外汇储备数量大,则逆差数额也会相对较大。

但不可能没有逆差。

如果没有逆差,中国的人民币出不去,其他国家手里没有人民币,则人民币不可能成为世界货币。

但在逆差产生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个奇怪的产能消失现象。

在这个世界上,总共有200个左右的国家。假设每个国家,都想存储30元人民币的外汇储备,则总计会达到6000元人民币。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相当于说,中国需要单方面持续不断的向其他国家,总计购买6000元人民币价格等量的商品。大家要注意哈,是单方面购买,人民币的单方面输出,对方不会再跑到中国,购买6000元人民币价格等量的商品。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国内会逐渐去掉这6000元人民币价格等量商品的产能。

大家有没有理解这一点。

因为我们拿了6000元人民币,单方面跑到其他国家购买了等量的商品,理论上这些商品的生产、制作等,都在其他国家。对应的,中国国内跟这些等量商品相关的生产、制作等环节,便不再需要了。

这便是伴随着人民币的单方对外输出,所出现的中国国内主动去产能现象。

假设这时在国际上出现一个C国,是生产狂魔,且人口多、体量大,对人民币外汇储备的需求量非常大,这个C国不止想要30元人民币外汇储备,而是想要3万元人民币的外汇储备,则久而久之,中国国内的产能,可能便逐渐被这个C国,给去没了。

等到达一定程度时,中国可能会有点恐慌。

因为我们发现,我们除了“生产”人民币之外,没有其他生产制造能力了。而这个C国可能也会有点慌,因为它拿了3万元人民币的巨量外汇储备,万一中国完了,人民币成了废纸,它手里的这3万元人民币外汇储备,也便价值归零了。

到了这个时候,中国和这个C国,会形成一个奇怪的利益共同体。

中国不希望这个C国继续膨胀,且自己的生产制造能力继续被去除,否则自己早晚会完。而这个C国也不希望中国朝着完蛋的方向发展,否则它手里持有的3万元人民币外汇储备,便价值归零了,这是辛辛苦苦多少年,才干来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C国会定期拿出一部分人民币外汇储备,到中国来购买东西,扶持一下中国国内的生产产能。大概意思是,大哥,你别完,你要是完了,我手里的3万元人民币,也归零了。

但到了这个时候,中国可能会感觉自己有点像是这个C国的附庸国。

因为C国什么时候来买中国的东西,扶持中国国内的产能,以及每次出多少人民币,是C国说了算。有时候,中国可能还要去求着C国,说你能不能出点人民币,来回购一些东西,扶持一下我的产能。

中国和C国之间的谈判优势和劣势地位转换,主要看C国自身的内需、跟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整体能动性和承受力等,来决定。如果C国自身已经很强,损失3万元人民币可以承受,则C国处于优势地位。如果C国自身还不够强,无法承受损失3万元人民币外汇储备,则C国处于劣势地位。

而对中国来讲,最糟糕的情况是,C国准备去人民币储备。

如果C国准备把手里持有的3万元人民币外汇储备,逐渐换成其他国家货币,形成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如果发生这种情况的话,则中国不止是有点恐慌,而可能要极度焦虑了。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前边讲到的中国和C国的奇怪利益共同体,在逐渐消失。

比如,假设C国将手里的3万元人民币外汇储备,逐渐换到了只剩30元,则C国可能将完全不鸟中国。你爱咋咋滴,无所谓,因为只有30元人民币外汇储备,损失了也无所谓。

当然,把3万元人民币外汇储备,逐渐换成其他国家货币,最后换到只剩30元人民币的过程,非常缓慢。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一定会全力阻击,不让这个置换过程顺利完成。

另外,在中国国内产能逐渐消失的过程中,中国内部会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失业群体。因为生产、制造都跑国外去了,不在中国国内,这部分的工厂、就业也就不在中国国内了。

慢慢的,中国国内会有相当一部分人,找不着工作。

这个失业群体的形成过程,本质上属于前人砍树,后人吃土的过程。

前人很爽哈,他们不需要辛苦工作,便可以到全世界买买买,享受全世界的生产物资。

但后人便遭殃了。慢慢的,找不着工作,只能借贷消费,逐渐变成满是负债,而且越往后,钱越印越多,还有通胀风险,利好效应越来越小。

而且,一旦C国把手里的3万元人民币外汇储备,成功置换掉,跟中国进行利益解绑,则中国麻烦大了。如果国家整体陷入麻烦,则全体国人都要吃土。

所以,在最糟糕的情况出现之前,中国一定会殊死一搏,要求全世界跟中国有人民币逆差的国家,都要到中国来买东西,把工厂开到中国来,扶持中国内部的产能,消除中国因过往发行过多人民币所形成的负债。

当然,C国肯定不愿意哈。

我好不容易形成的完整产能,怎么可能转移到你那儿去呢。

还有一个E盟,也不会愿意。因为把产能转到别人那儿去之后,自己不也出问题了?

事实上,我理解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出于本地利益考虑,内心都不会愿意这么做。只不过,其他国家和地区体量比较小,扛不住这种压力,只能人家说什么,就干什么。只有C国和E盟,能大致抗一抗。

你把上面的“C国”换成“中国”,“中国”换成“美国”,“人民币”换成“美元”,“E盟”换成“欧盟”,便大概能理解现在发生的事情。

以上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