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以下内容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及“90天暂缓执行”机制,表面上聚焦经贸规则调整,但其深层逻辑与台海局势存在战略联动。结合当前政策动向与台海博弈背景,可发现其核心目标可能是通过经济胁迫构建“服从性测试”框架,为潜在军事干预台海预置杠杆。当然,也可能如网友所说,是川宝家族在操纵股市,趁机捞一笔大的。

1.对等关税政策的“服从性测试”本质

以经济胁迫绑定战略选择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要求贸易伙伴国接受与美国关税税率完全一致,否则将面临惩罚性关税。这一政策被嵌入“90天暂缓执行”条款中,实质是为第三方国家设置了一个“服从窗口期”——接受美国规则的国家可豁免,反之则被孤立。例如,日本、韩国等依赖美国市场的国家被迫调整芯片出口管制政策以换取豁免,这为美国在台海冲突时要求其选边站队埋下伏笔。

构建“经济-安全”联动威慑链

美国正将关税政策与安全承诺挂钩。例如,菲律宾为换取关税豁免,已同意向美军开放新增军事基地;日本则承诺将“西南诸岛防御”纳入美日联合作战计划。这种捆绑使第三国在台海冲突时面临双重压力:若拒绝配合美国军事干预,可能同时失去经济特权与安全庇护。

为军事干预台海预置“盟友动员”工具

美国国防部2025年泄露的《临时国防战略指南》明确提出,台海冲突是“唯一需优先应对的紧急事态”,并要求盟友协助实施“拒止性防御”。对等关税的暂缓机制,可视为战前检验盟友忠诚度的“压力测试”——接受美国关税规则的国家,更可能在军事行动中提供后勤支持或外交声援。

2.台海干预场景下的服从性逻辑

分化“中间国家”的战略模糊

东盟、欧盟等第三方国家长期在台海问题上保持中立,但美国通过关税政策迫使其表态。例如,韩国若接受对等关税,则需同步限制对华芯片设备出口,这间接削弱了中国反制“台独”的科技产业链基础。一旦台海冲突爆发,这些国家可能因前期经济捆绑而被迫默认美国行动。

制造“经济依赖陷阱”以强化干预合法性

美国通过暂缓关税吸引第三国加入“半导体供应链去中国化”倡议(如要求台积电赴美设厂),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与美国军工复合体深度绑定。若中国启动统一进程,美国可借“供应链安全”名义,鼓动盟友以“保护投资”为由介入台海,将经济议题安全化。

利用“规则霸权”重构国际动员网络

美国正在将WTO框架边缘化,转而以双边关税协议构建“小圈子规则”。例如,美日韩慕尼黑联合声明中新增“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条款,正是以关税优惠换取两国在台海议题上的政治配合。这种“规则重构”使美国能够更灵活地动员国际力量干预台海。

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设计表明,其对等关税机制绝非单纯的贸易工具,而是服务于“以台制华”大战略的多层次服从性测试体系:

经济层:通过暂缓条款筛选“可靠伙伴”;

安全层:以关税优惠换取军事准入权限;

政治层:构建干预台海的“合法性叙事池”。

3.美国在印太地区推动多军种联合演习及盟友协同作战的意图

结合官网刚发的这个篇文章《美军要搞大规模联合演习,为将来与中国开战做准备》https://www.guancha.cn/military-affairs/2025_04_10_771583.shtml来看,其目标或许更加清晰化。

强化区域军事主导权

文章强调美军试图通过跨军种协同和盟友整合,构建“高威胁交战区”的作战能力。这表明美国的首要目标是维持其在印太地区的军事霸权,通过演习验证并提升对中国的威慑力。其核心逻辑是:若未来与中国发生冲突,美军需具备在广阔海域、空域及网络/太空领域协同作战的能力,以抵消中国的地理优势和区域拒止能力。

推动“一体化威慑”战略

美军从“各自为战”转向“跨大规模战场空间协同”,并引入盟友(如日、澳、印、北约国家),旨在打造一个覆盖印太的“远征军网络”。这不仅是为了分散中国的防御资源,更试图通过多线施压(如南海、台海、东海联动)迫使中国陷入战略被动。引用文中“前所未有的高威胁交战区”一词,暗示美军试图将冲突控制在印太区域,但战火可能间接波及中国本土(如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攻击、远程导弹打击等)。

预演“远征介入”作战模式

美军以“远征军”身份介入印太,其演习目标可能包括:

前沿基地的快速部署与生存:如关岛、菲律宾、日本基地的强化,确保战时能作为跳板。

远程精确打击能力验证:通过海空联合演练,测试对中国本土关键目标(如沿海军事设施、工业枢纽)的打击链。

切断中国战略通道:如马六甲海峡、南海航道的封锁,削弱中国能源与贸易安全。

模糊“本土”与“战区”界限的试探

尽管美军未明确宣称攻击中国本土,但其演习内容(如太空、网络战协同)可能隐含对本土目标的非对称打击意图。例如,网络攻击可能针对电力、金融系统;太空战可能瘫痪北斗卫星,间接影响本土安全。

美国的真正意图应该是通过军事整合与盟友协同,构建对中国“全域压制”的作战体系,迫使中国在区域冲突中陷入被动。尽管其短期内可能避免直接攻击中国本土,但远程打击能力的提升及“远征军”部署仍隐含本土威胁。

中国的反制或许可以以“非对称升级”为核心,通过军事威慑、经济破袭、舆论围攻等多维手段,提高美国介入印太冲突的成本,并创造其本土承压的实质性风险,从而迫使美国在战略冒险前止步。

比如:

发展“反介入/区域拒止+全球抵达”能力:加快部署东风-41、巨浪-3等洲际核常兼备武器,同时发展远程隐身轰炸机(如轰-20),形成对美国本土的直接威慑。通过部署东风-21D/26反舰弹道导弹、轰-6N携带空射型高超音速武器等,形成对美军航母战斗群和关岛基地的覆盖性打击能力。

强化反卫星与网络战能力:瘫痪美军GPS、通信卫星及本土电网系统,削弱其全球作战链。

支持反美力量的非对称行动:通过铁杆国家(如伊朗、委内瑞拉)在拉美地区制造战略牵制,增加美国本土防御压力。

推动“去美元化”联盟:联合俄罗斯、中东国家加速石油人民币结算,动摇美国金融霸权,激化其国内矛盾。

制裁美国军工复合体:针对军工复合体等企业的全球供应链实施精准打击,削弱其战争潜力。

揭露美国“印太战争计划”的侵略性:联合国际媒体与智库,将美军演习定性为“破坏区域稳定的挑衅行为”,动员全球反战舆论。

推动《联合国宪章》框架下的法律诉讼:指控美国违反“禁止使用武力”原则,争取国际法院的合法性支持。

人工智能与无人系统:开发自主作战无人机群,对美国西海岸港口、能源设施实施骚扰性攻击,制造社会恐慌。

气候武器与生物技术:在合规范围内研究定向气象武器(如人工飓风),或公布美国生物实验室安全漏洞,迫使其投入资源防御本土。

非对称作战与特种行动:发展统派特种部队渗透台岛内部,瓦解“台独”势力指挥链,并通过网络战、电子战瘫痪台军通信系统。

预设“红线升级”场景:

- 轻度干预(如美军情报支援):以封锁台岛、制裁美企为主

- 中度干预(如美军护航运输):启动反舰弹道导弹威慑

- 重度干预(如美军直接参战):启动核常兼备力量反击本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