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位母亲陪同2名22岁的孤独症旅客乘坐东航航班从大理飞往西安时遭“拒载” 事件引发热议。
据悉,两名22岁孤独症旅客是两位母亲的孩子,家长在大理机场出示了两名旅客的孤独症证明,并申请绿色通道。临近登机时工作人员告知“机组通知影响客舱其他旅客乘机,拒载”。
家长称这是他们首次因孤独症被拒载,经机场协调,他们转乘西藏航空航班,并签署免责协议后飞往西安。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此次拒载事件背后,大概率是机场和航司沟通不畅所致,而非机组单方面误判。
但不论具体原因为何,毕竟造成一起舆情,我们对这件事进行复盘是有价值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孤独症是什么?
孤独症也称为自闭症,它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交障碍、语言沟通困难、兴趣范围狭窄以及行为刻板等特征。
孤独症的发病原因可能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如孕期不利因素、脑功能发育异常等。
患有这类疾病是不幸的,也是令人难过的,几乎每一个孤独症患者及其家庭都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财力去治疗和训练,不论上学、就业、生活,全家人常常要承担巨大的精神压力、经济压力乃至社会世俗的偏见指摘。
前不久,演员易烊千玺曾在某部电影中饰演一名脑瘫患者,电影里的感人故事也让更多人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特殊家庭,让更多人与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及其家庭产生共情。
我们也衷心希望有越来越多的途径可以引导社会公众和相关服务机构正确认识、积极接纳孤独症患者。
对于民航来说,我们当然希望每一个身患残疾的旅客都能够得到平视和尊重,都能够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无障碍乘机出行,这是中国民航应有的温度,也是我们全行业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同时,民航作为大众公共交通的自身属性,注定需要基于安全初衷,认真制定和严格落实旅客运输条件和承运规则,确保飞行安全、空防安全、客舱安全万无一失,这是民航不能动摇的根基底线。
对待残疾旅客,全行业在尽一切可能采取积极帮扶措施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回避,在某些情况下,孤独症患者由于自身生理原因,可能不能有效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很多事情的反应可能会产生比较明显的不当行为,给有效维护公共秩序带来一定挑战。
个别患者在公共场合可能会有给他人带来困惑的不雅举止,比如在情绪失控时突然尖叫、哭泣,不停重复动作拍击某处,制造一些可能会干扰公共秩序的声音。
个别患者往往没有恐惧感,不能预料他们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时常会有危险举动,例如突然穿越马路而不顾来往车辆;摆弄自己感兴趣的电源,在高处攀爬跳跃等等。
个别患者在某些情况下感到不开心,还会出现自伤行为,如咬手腕、咬手背、抓头发、以头撞墙等等自伤行为甚至突然袭击他人的行为。
去年,我飞上海,也曾亲身经历过这样一起类似事件。一名女性孤独症患者旅客在飞机落地后,在座位上突然脱去所有衣服,情绪崩溃,默默流泪。其行为让周边的其他旅客感到不安。而和她同行的母亲也无法在现场阻止她的行为。
我们的女安全员及时上前用毛毯帮她遮住身子,努力安抚,同时其他机组人员及时制止周围旅客拍照围观,维护客舱秩序。待其他旅客离机后,她在机组人员的默默保护及地服人员的默默陪同下离机。
那么对于民航系统来说,究竟可不可以对患有类似疾病的旅客实施拒载?
其实是可以的,但有条件。
《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旅客的行为有可能危及飞行安全或者公共秩序的,承运人有权拒绝运输。”
以东航为例,东航《运行手册》依据局方有关规定,制定了有权拒绝运输的旅客标准,其中包括对“无法控制自身行为、或可能对其他旅客或自身造成危害、对他人有暴力倾向、可能影响他人和财产安全的旅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赋予了机长权利,即机长可以根据综合因素,包括现场因素,来判断旅客上了飞机以后,有没有可能对航空安全构成威胁,或者影响其他旅客的安全。
需要说明的是,航司决定拒载一名旅客,一定出于是对包括被拒载旅客在内所有旅客的安全负责。
同时,近年来全球民航由于精神异常旅客机上发病引起的扰乱事件乃至非法干扰事件频频发生,就如何防范处置精神异常旅客导致的扰乱事件,机组人员往往心态复杂,一边是出于对患者病情的同情不忍心对其下手一招制服,一边是考虑维护航班空防安全的使命感催促着自己做好处置,避免事态扩大。
而且,一旦发生精神异常旅客扰乱客舱秩序事件,舆论一方面会说机组人员为什么不及时出手采取制服措施,另一方面又会出于对残疾旅客的同情呼吁民航系统人性化处置。
怎么做都是错,左右为难。
很多时候,由于局方规则的模糊(比如对精神异常旅客的判断标准),以及国内航司间承运规则的不统一,以及机场代理与各家航司间的沟通协调问题,我们常在遇到某类特殊旅客“能否拒载”这件事上产生了很多矛盾,造成了很多误会,最后形成舆情,不得不以航司道歉收场。
但是,对于民航业来说,飞行安全、旅客安全永远是最重要的使命,不应该以舆论的焦点为转移。
有网友表示,对网上那些呼吁善待精神类疾病患者的说辞,其实更重要的是应当考虑如何有效管理。我们承认患者本人和亲属都是不幸的,但这不是可以允许其随意干扰公共乘机秩序和飞行安全的理由。一方面我们不应对其有歧视态度,另一方面也不能使这类病情变成可以肆意违法且不承担责任的护身符。
同时,监护人应当全程做好其行为和情绪的管理和防范,比如乘机前服用稳定情绪的药物,为保证其可以安静乘机,提前准备可以转移其注意力的玩具、小食品、小画册、随身听、手机游戏、手机电影之类;尽量低调乘机,不要与周边人发生口角矛盾,有事情找工作人员帮忙处理,尽量减少对患者的精神刺激。
而民航系统也有必要加强培训,引导工作人员学会判断、识别、接纳和正确处理孤独症患者的行为,积极创新改进对这类特殊旅客的服务技巧,在确保飞行安全、空防安全和航班正常秩序的前提下,努力让“来自星星的孩子们”感受到来自民航的温暖。
来源:微信公众号“停机坪”(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