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3年4季度甩掉市管干部、国企工程师等光辉身份下海开始,在残酷的职场竞争中学到并掌握了不少本事。其中较为关键的,首先知道自己的竞争对手是谁?其次是想办法“干掉”他。
1988年3月。因为,一,在事业单位挣钱少。无法充分负担被轰回农村的父母的生活费;二,竞争园艺科科长失败。虽然有市管干部、工程师等光环照耀,但是依然在单位不得烟抽。于是毅然“下海”,去了朋友开的“新大陆食品公司”。
成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新大陆食品公司是由北京自行车厂和白孔雀艺术世界两单位部分下海员工组成的,人才济济。但是没有人看得懂外国设备的英文图纸;缺少精通制冷设备的人。当时,公司贷款47万元,从丹麦来华展览会上购买了7台60L的“佳碧”牌冰激凌原料加工带储存功能的制作机,两台(30L和20L各一台)“火炬”冰激凌售卖机和一台蛋筒加工机。
我去的时机正好。公司董事长、也是空军子弟的朱汉斌(着名演员朱珠的父亲)正发愁:刚刚成立的冰激凌厂,正缺个懂电懂制冷的技术人员。当时为了救急,只好花高价,以每月1000元高薪(当时是万元户时期)从玉泉路高能物理所聘请了一位高级工程师张宝襄负责这些进口设备的维保工作。
也巧。在电大,我学过自动化控制。下海前,在北京制冷学会举办的空调制冷培训班学习了半年。给单位安装过冷库;业余时间“抄过肥”(给居民家中安装空调。每周日可以安装2台。3个人挣400元)。有维修国外设备的经验,看得懂英文图纸。所以干国外设备的维保工作,理论上讲应该没有问题。
但是问题来了。头一次到私企干活,很不适应。每天上班,没有人告诉你今儿干什么。下班没有准时候。反正看差不多了,和同事打个招呼就可以走了。
开始,我还像在事业单位那样,一上班,就等着领导分配工作。结果没有人理我。人家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的,我却无事可干。4、5天后,现场同事向董事长反映:你是不是找来个“棒槌”?怎么什么都不会干?
汉斌很不高兴。自己找来的人被人诟病,真没有面子。马上找我。让我改掉在事业单位养成的一切依赖领导的臭毛病。工作态度要积极主动。尽快把顾问张宝襄的技术学到手。争取早些独立挑起冰激凌厂的技术担子。
我跟汉斌讲了实话:担心太积极了,把别人的饭碗给砸了。这在国企、事业单位可是大忌,是得罪人的。
朱乐了。告诉我:公司给你搭了台子,放开手脚折腾就是了。巴不得你把别人都挤下去,自个唱独角戏。
有了老板的支持,放心了。开始露出狰狞面目。
老张很油。一是把设备内板上贴的电气原理图撕下来,不让我知道。后来,我们通过代理商,从生产厂家拿到了电气原理图。二是排除故障时,一到节骨眼,就把我支开。不让我看。一次,一台60L佳碧原料加工机器罢工了,怎么都查不出问题。折腾到半夜了,老张让我去买点儿吃的。回来后,机器恢复正常。我问是哪儿的问题。他顾左右而言它,就是不讲。其实我已经看出来了,只要按一下压缩机上的“恢复”按钮就行了。三是故意使坏。一次,他把三用表的旋钮放在“电流”档,让我测电压。这要是外行,或者粗心马虎,上来就测试,一准儿把表烧坏。我是谁啊?当年在空军九航校学习无线电专业时是学习标兵;1982年上北京电大时,是电子工程专业全校的榜眼。老张的小伎俩一下子就被我识破了。
1988年7、8月份,冰激凌生产线顺利投入试生产。
当时,北冰洋汽水,0.15元/瓶;可口可乐,0.7元/瓶。3分钱、5分钱的冰棍,满大街都是。而我们的火炬冰激凌买到1元/只。显然是高档消费品。大众能接受吗?
大伙儿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董事长亲自到王府井和西单两个销售点督战。结果,我们的“小鼹鼠”火炬(形状)冰激凌一投放市场,立刻产生轰动。每天回款3千多元。
形势喜人啊!顾问老张不干了。面对经济效益这么好的局面,他提出涨专家费的要求。倒不多,每月增加200元。
老板心里跟吃了苍蝇屎似的,别提多恶心了。贷款还没有还清;跟着创业的哥儿们、姐儿们们工资还不高,各项福利待遇也没有;房租……还拖欠着。说句不客气的话,那时真有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劲头。
当时老板就问我,现在炒掉张工,你能不能挑起来?
“没有问题!但是要给我置一套工具。”
“行!如果张工那套工具要不回来,你去买。回来给你报销。”
按照炒掉顾问的计划,我立刻置了全套仪表、工具,包括港产制冷专用双头三通压力表,美国进口的电子三用表,日本进口的“马头”牌钢丝钳、尖嘴钳、一套六只“罗宾汉”一字和十字解刀……连壁纸刀都是日本进口的。进口工具用起来就是给力,好用。公司上上下下都知道我这里有好使的家伙事儿。谁要是修个车什么的,喜欢跑到我这里“借”工具。经常有借无还。好在咱已经开始挑技术大梁了,老板高兴,添置工具什么的,根本不控制。就这样,在新大陆那2年多时间里,光“马头”牌日本进口6寸、8寸钢丝钳,我先后买过5把。这个牌子的钢丝钳,剪焊条都不带崩口的;手柄上的胶套也不脱落。国产品牌,根本达不到这个水平。
没几天,公司通知老张回家,不用再来了。
眼看失去了月入千元的“大红包”,老张愤怒了。马上报复。鼓动几个分来的待业青年到税务局举报公司偷漏税……那是后话了。
我的工资与冰激凌负责人郭伟一样,600元/月。是我在苗圃当科长的4倍。【当时,部队正团的工资不超过300元】
这是我下海后,第一次把竞争对手干掉。同时奠定了在冰激凌公司技术负责人的地位。1993年底,更是在公司投资建设日产60吨冰激凌生产线的项目上,担任了付总工程师兼电气工程主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