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般来说无限续航能力只有核动力才能实现,但通过智能控制,组合现有新能源技术是可以实现,低速段无限续航,该方案可以使用在商用货轮上,可以使用大型无人舰艇3到6个月实现无人驾驶,进行海上监视和巡逻高风险等任务!

现有无人艇的痛点

从乌克兰战场的无人舰使用,说明无人舰将对未来海战产生巨大影响,但现有无人舰艇都存在吨位小,续航能力低,不能远洋航行的问题,

即便是大型无人舰由于使用大功率柴油机也同样存在维护困难,导致故障率高的问题,现在大型远洋船舶虽然实现了24小时无人机舱,但仍然无法降低船员配置,就是现在内燃机为主船舶中还是需要轮机员来排除各种各样的问题。

500

低速段无限续航的风电动联合动力无人舰技术方案

核心设计理念

突破传统无人舰 “燃油依赖 + 短续航” 瓶颈,利用智能风帆(风能)+ 高效光伏(太阳能)+ 大容量储能(锂电池)+ 电推进系统的能量闭环,在低速段(3-8 节)实现 “能量自给自足”,支撑 3-6 个月超长任务周期。通过全电架构简化机械复杂度,结合智能控制实现无人化运维,满足远洋监视、持久巡逻等高耐力需求。

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多元能源供给系统

智能风帆系统

硬件:模块化自动收放风帆,配置风向传感器与伺服电机,实时动态调整帆角(0°-180°),最大化捕获有效风能(适用风速 3-25 节)。,多帆分布式布置于舰体中后部(避开光伏板遮挡)。

控制逻辑:融合气象预报(提前 48 小时风速 / 风向预测)与实时数据,通过 MPPT(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动态切换 “推进模式” “充电模式”(风力发电机将多余能量存入电池)。

创新点:集成 “被动减摇机构”,在强风时自动折叠至安全角度,避免船体横倾;帆面涂覆疏水涂层,减少海盐附着影响效率。

500

高效光伏系统

硬件:柔性碲化镉光伏板(转化率>18%)覆盖全舰上层建筑表面(甲板、舷墙、桅杆),配合自动追光系统(±15° 倾角调节),日均发电效率提升 20%。

能量管理:采用 DC-DC 升压变换器,将光伏直流电直接供给推进电机或储能电池,阴雨天发电功率≥10kWh / 日(满足低速段基础负载)。

辅助能量回收

船尾安装摆式波浪能发电机,利用船体垂荡运动(适用波高 0.5-3m),日均补充能量 1-3kWh;螺旋桨配备 “能量回收模式”,在滑行或顺流时反转发电(效率≥90%)。

500

 电推进与储能系统

双冗余电推进单元

电机:两台永磁同步电机,匹配可调螺距螺旋桨(CRP 共轴对转技术),低速段(3-5 节)推进效率>92%,噪声≤65dB(比柴油机低 30dB)。

驱动模式:

纯电模式(电池直驱):航速 3-6 节,续航依赖储能;

风 - 电耦合模式:风帆通过齿轮箱直接驱动螺旋桨,电机作为辅助(逆风时补能);

充电模式:锚泊时风帆 / 光伏全力充电,储能系统 6 小时可充至 80%。

大容量储能单元

电池组:锂电池支持 2000 次深度循环(80% DOD);配备液冷温控系统(工作温度 - 20℃~55℃),BMS 电池管理系统实时监控 SOC/SOH,故障时自动隔离冗余模块。

500

智能能量管理与控制

中央控制算法

能量流优化: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实时计算风能 / 太阳能输入、推进负载、设备功耗,动态分配能量(如优先满足导航 / 通信系统,剩余能量用于充电或推进)。

航速决策:根据能源储备自动调整航速 ——

风能 / 太阳能充足时:以 6-8 节巡航,快速抵达任务区;

能源不足时:降至 3-4 节 “经济模式”,仅维持传感器与通信功耗(<10kW)。

路径规划:结合全球风场 / 光照数据(如 WMO 全球气象模型),规划 “顺风 + 向阳” 航线,避免进入长期低风 / 低光照区域(如赤道无风带)。

无人化运维

故障自诊断:集成 100 + 传感器(振动、温度、电流、液位),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异常(如轴承磨损预测准确率>95%),自动切换冗余设备并上报地面站。

远程重构:支持 OTA 升级控制策略,地面人员可远程调整风帆角度、光伏追光参数,应对突发气象环境。

船体与气动优化

低阻船型设计

由于无人舰艇属于消耗形装备,采用低造价策略,已成熟单体船为主,尺寸在35米,45米,65米等规格;上层建筑流线型导流设计,减少气动阻力(风阻系数≤0.35)。

性能指标与任务场景

参数,指标,对比传统无人舰

续航能力:低速段(3-5 节)无限续航(依赖气象) 

最大航速 12 节(纯电)/18 节(风帆辅助),普遍<10 节

噪声水平 水下辐射噪声≤100dB(1m 距离),柴油机>130dB

定员 0 人(全自主),需定期人工维护

任务周期 3-6 个月(模块化补给可延长),普遍<30 天

典型任务:

远洋监视:以 4 节速度在海上持续巡逻,通过光电雷达 / 声呐组网,实时回传数据;

反潜前哨:在指定海域低速机动,布放被动声呐阵列,利用长续航实现区域封锁;

灾害响应:在台风外围长时间监测,抵近灾区时切换高功率模式快速部署救生设备。

500

关键挑战与解决方案

极端气象应对

风险:强台风(风速>30 节)可能损坏风帆,连续阴雨导致光伏失效。

方案:风帆设置 “风暴模式”(自动折叠至甲板以下),储能系统预留 20% 应急电量;船体配备主动减摇鳍,降低横摇幅值(≤5°)。

长周期可靠性

风险:轴承润滑失效、电池衰减、传感器故障。

方案:采用全电推进(无齿轮箱等机械易损件),关键部件双重冗余;电池组设计 1.5 倍容量冗余,支持远程更换模块化电池舱。

能量供需平衡

风险:高纬度冬季光照不足,赤道无风带能量输入骤降。

方案:优先在中低纬度(20°N-20°S)执行任务,结合气象数据提前规划移泊路线,必要时进入 “休眠模式”(仅保留卫星通信与姿态控制)。

技术成熟度与发展路径

近期(2025-2027):完成35米验证艇,验证风帆 - 光伏耦合效率(目标能量自给率≥80%),突破 MPC 能量管理算法;

中期(2028-2030):建造 65米 吨级工程样机,集成波浪能回收与固态电池,实现 3 个月连续航行(无补给);

远期(2031+):全电推进系统与氢燃料电池(作为补充能源)结合,扩展至北极等高挑战区域,推动 “无人舰队” 网络化协同作战。

500

500

军事与民用价值

军事:构建 “分布式海上传感器网络”,低成本实现广域海域控制,减少有人舰艇暴露风险;

民用:海洋环境监测、远洋渔业护渔、极地科考支援,解决传统船舶高排放与高人力成本问题。

通过 “可再生能源 + 全电推进 + 智能控制” 的深度融合,该方案有望重塑无人舰的任务边界,使 “低速段无限续航” 从概念变为工程现实,为未来海上无人系统发展提供全新技术范式。

【扇歌 - 科幻平台 更多原创】